补土派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金元时期医学派别。其代表人物是金元四大家之一李杲。李杲以各种致病因素最易耗伤人体元气提出了“内伤学说”。认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他根据《内经》关于四时皆以养胃气理论治疗上强调调理脾胃、升提中气自制补中益气汤等新方剂。...

http://qihuangzhishu.com/166/929.htm

治法选择是时势使然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朱肱、许叔微、成无己生活年代气候寒冷宋代促使研究伤寒著作大量出现。元朝之后到现在500多年都属于第四次寒冷期清代主要伤寒学派医家喻昌、柯琴、张志聪等完成主要著作时间都在1620年~1720年之间。我们可以理解是寒冷...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70747.html

一时瑜亮——记叶天士与徐灵胎_【中医宝典】

...已故上海名医程门雪先生座右铭是: 徐灵胎书续五千卷 叶天士凡更十七师 谈谈这两位清代医学大师当是很有兴味一件事。 两位大师都是江苏人叶是吴县人(今苏州)徐是吴江人而且他们都生活在康熙、雍正、乾隆这段时期。不过叶比徐大20岁。叶...

http://zhongyibaodian.com/zs/21748.html

研岐黄典籍图释究经旨学派流传_医药史料_【中医宝典】

...源及流成书于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存有莫氏藏本以及1916年、1937年刊本。是学习经典医籍参考读物。 “医经学派治学严谨博学闻达大多通儒精医其证治疾病审察慎微皆学验俱丰他们留下了大量文献中医药发展作出...

http://zhongyibaodian.com/shiliao-2/b34746.html

杨栗山与《伤寒温疫条辨》_【中医宝典】

...之一开。至伤寒自气分而传入血分温病由血分而发出气分不禁抚卷流连豁然大悟。”杨栗山认为:“论杂气伏郁血分温病所从出之源变证之总。”“千古疑案两言决矣。”由此他将伤寒与温病进行了因证脉治详细分析结合自己丰富实践经验著成《...

http://zhongyibaodian.com/zs/71741.html

叶天士摸脚治红眼_《趣味中医》_中医杂集书籍_【岐黄之术】

...清代名医叶天士治病颇有高招。一次他遇上一位两眼通红病人病人眼眵堆满眼角眼泪直往下淌不断地用手去揩显露出十分忧虑神情。叶天士见状详细地询问病情然后郑重地告诉病人说:“依我看眼病并不要紧只需吃上几帖药便会痊愈。严重...

http://qihuangzhishu.com/150/9.htm

孔丘后世评价

...逐渐流入民间。孔子正是这时代精神代表人物与集大成者遂开战国诸子百家之先河。 孔子是一位伟大教育家。他创办私学提出‘有教无类’口号在古代率先打破‘学在官府’贵族垄断文化格局提倡在平民阶层中普及文化教育而且身体力行。孔门师生在...

http://wenxue360.com/author-info/2303.html

阳气发泄民病温者温病夹湿者湿温温热湿温何者分别何者证据试详其说_《张聿青医案》_中医医案书籍_【岐黄之术】

...(改侄桂生稿)凡人之病有同类相应者有似是实非者。今举温病与湿温而言温即热之渐湿乃阴之类。由温化热治之者自当以水制火。而湿生于脾阴土温而夹湿固明明湿而热不若湿而寒者矣。然投以甘寒甘即动湿。是必明乎温乃阳气发泄而成...

http://qihuangzhishu.com/612/113.htm

儒家思想形成背景_儒家_【文学360】

...对待传统文化问题。 围绕这个问题而进行思想交锋儒、法两大思想流派最有代表性。他们旗鼓相当针锋相对英者云集显学。另外还有墨家、道家、阴阳家、兵家等等学派可谓学派林立在中国历史上学术与言论开明时代。 ...

http://wenxue360.com/archives/4786.html

治未病是中医药特色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人体皆可导致疾病发生。脏腑虚损尤以肾、脾改变最为突出。中医有“脾后天之本”之说健脾补肾就成为重要手段。 “治未病”与“既病防变” 目前“治未病”理念对于“既病防变”而言主要体现在临床实践活动过程中掌握疾病发生规律和传变...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69985.html

共找到1,161,697个结果,正在显示第20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