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艺术中的中医现象(上)_【中医宝典】

...“医儒不分家”,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一种现象。满口之乎者也的老夫子,大都略通岐黄之道;而悬壶济世的老郎中,也会附庸风雅子曰诗云一把。在宋代,范仲淹“不为良相,当为良医”的理念深入人心,济世救民成为读书人的两大抱负。至此便出现了“儒医”之名...

http://zhongyibaodian.com/zs/50089.html

成药方剂名称趣谈_【中医宝典】

...方剂的命名历代多以其药物组成、功能及主治病、脉、证等统括,也有一部分是因历史传说而得名。 诸葛行军散(又名武侯行军散) 相传三国时代,武侯诸葛亮在辅佐刘备讨伐东吴的过程中,正值三夏,烈日当空,全军挥汗前行,将士苦不堪言。为避免中暑造成军队...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6401.html

廖家兴(1918-1982年)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现代医家。江西龙南县人。于中医各科无不精通,尤长于内科及针灸,于古代医学文献亦皆博通。先后任教于江西省中医进修学、赣南医专,兼赣州地区中医学会理事。学术著作甚丰,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http://qihuangzhishu.com/191/948.htm

古代的口香糖丁香_五官口腔科口臭_【中医宝典】

...丁香又名“鸡舌香”,在古代,它曾为治疗立下过汗马功劳。 相传,唐代著名的宫廷诗人宋之问在武则天掌权时曾充任文学侍从,他自恃长像仪表堂堂,又满腹诗文,理应受到武则天的重用。可事与愿违:武则天一直对他避而远之。他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写了一首诗呈...

http://zhongyibaodian.com/wuguan-2/b11554.html

冬病夏治和春捂秋冻_中医养生偏方_【中医宝典】民间中药偏方

...的室内,也很易得病。古代称为“阴暑”。从“头痛恶寒,身形拘急,肢节疼痛而烦心”症状看,还是很难受的。而这种病在世界上其他国家一般不会发生,因为室内外温差大的情况,在自然情况下只有我国才有。由此可以说,因我国特殊气候而形成的中医和养生文化大大...

http://zhongyaofangji.com/pianfang/5166.html

辨病被忽视的根源_《中医疾病预测》_中医诊治书籍_【岐黄之术】

...竟然很少有专列的情况,有的是用西医的病名,更有其者,竟只提证,辨病只字不提,这是造成重证轻病的历史根源。三、病名不规范因素近代重证轻病的根源之一,是由于中医病名缺乏规范化,因而普遍存在着定病名难的问题。病名不规范的原因,一是古代病名存在着病、...

http://qihuangzhishu.com/128/31.htm

神奇的古代针灸技术_中医针灸技术_【中医宝典】

...古灸经。这也是有关医学理论基础的经脉学的古文献。另外,中国古代医学还有一部宝典是《黄帝内经》,它是春秋战国及西汉时期,不少古代医学家的宝贵经验总结,积累了各时代的医学成就。其中介绍九种不同的针,按用途来分,九针可分为大针、长针、毫针、圆针、...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jiu-2/b36486.html

四大经典不能丢_【中医宝典】

...衡量一个中医学院毕业生的优劣,究竟是看其外语、计算机水平,还是对中医理论和实际知识掌握的程度?很多中医专家指出,要想发展和振兴中医中医的传统不能丢,四大经典不能丢。 我国古代医学经典浩瀚,其中《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被称为四大经典。...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0729.html

中医四大经典_【中医宝典】

...我国古代医学经典,一向有《黄帝内经》、《难经》不但推演《内经》的微言奥旨,发挥至理,剖析疑义,垂范后学,而且有不少独到的见解。如首创独取寸口和分寸关尺的三部候脉法,一直沿用至今,为中医诊断的一大特色;系统地论述了奇经八脉的循行和功能,弥补...

http://zhongyibaodian.com/zs/39625.html

如何创造“虚拟价值”之功能茶饮料_中药营销_【中医宝典】

...策略失败 要了解王老吉的崛起历程,就要先研究它早期的策略,而广告是最好的研究样本。 “王老吉”早期一个广告,描述一个可爱的小男孩,为了喝一罐“王老吉”,想尽办法,不停拍打、脚踢冰箱,最后使出九牛二虎之力,才用屁股把冰箱门挤开。然后画面一转,...

http://zhongyibaodian.com/zhongyao/b31588.html

共找到380,157个结果,正在显示第20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