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所合所荣所主五味所宜所伤之病_类经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爪也。五味篇曰∶肝病禁辛。)多食酸,则肉胝KT 而唇揭;(胝,皮浓也,手足骈胝之谓。酸木化,木能克土,故病在脾之肉与唇也。五味篇曰∶脾病禁酸。胝音支。KT 音绉。)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甘从土化,土能克水,故病在肾之骨与...

http://zhongyibaodian.com/leijing/481-8-8.html

针刺的角度方向深度_中医针灸技术_【中医宝典】

...因素作综合考虑,灵活掌握。正如素问·刺要论指出:“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深浅不得,反为大贼”,强调针刺的深度必须适当。怎样正确掌握针刺深度,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年龄灵枢·逆顺肥瘦说:“婴儿、瘦人,浅而疾之;壮士、肥人,深而留...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jiu-2/b36499.html

味预兆的理论基础_中医疾病预测_中医诊治书籍_【岐黄之术】

...,故素问·五运行大论曰:“酸生肝,苦生心,甘生脾,辛生肺,咸生肾”。五味五脏的关系虽然都很紧密,其中又与心脾的关系最为重要,内经曰:“五味藏之于脾,以养五气”故脾为五味之主,人体对味的喜恶,皆通过脾变现于口,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

http://qihuangzhishu.com/128/160.htm

朱熹学术造诣

...蔡氏父子(蔡元定、蔡沉)编撰易学启蒙笃信和诠释河洛、先天之学,后世皆以此立言,阐发朱子的河洛先天思想。这个意义上讲,朱熹真正确立了河洛之学和先天之学在学界的地位而为后世大多易学家所认可。 朱熹十四岁,父去世,遵父遗命,他学于父友胡原仲...

http://wenxue360.com/author-info/1106.html

解析内经“病机十九条”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高世栻、汪昂等;近代如任应秋病机临证分析、秦伯未内经知要浅解均参考注释,归纳病机,产生了深远影响。而对其研究最为专注者当推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可以说为病机理论的充实完备做出了很大贡献,特作以下简介。 刘完素(1120年~1200年...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72784.html

名家养生(1)——老子_【中医宝典】

...年”。 老子,春秋时期思想家。著作道德经,被后世奉为道家经典。医学角度来看,道德经共八十一章,五千字。其中不少养生的观点,对中国传统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来中医著名经典黄帝内经所论的养生之道。多是对老子学说的发挥,所以称“...

http://zhongyibaodian.com/zs/49988.html

内经中的草木鸟兽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中反复出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作用。 日常生活之用 灵枢·五味第五十六提及的五谷、五菜、五果均为日常食用之物,五畜则为家庭饲养的普通动物。“藿”在内经中多次出现。藿为豆叶,韩非子·五蠹中记载“尧王天下也……粝粢之食,藜藿之羹”,...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77625.html

近代中医药界的抗争与革新运动_中国医学通史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恽铁樵著群经见智录,正面回应余岩的挑战。其间中西医界都发表了各自的看法,中医界以陆渊雷、吴汉仙、陆士谔等人的言论较有代表性,而西医界人士多是应和余氏的主张。1988年,杨则民著内经之哲学的检讨前所未有的理论高度研究内经,同时也...

http://zhongyibaodian.com/zhongguoyixuetongshi/1029-18-3.html

黄帝内经论情志_【中医宝典】

...情志,是七情和五志的合称。七情是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的总称。五志,是怒、喜、思、忧、恐五种志意的总称。黄帝内经将其分属于五脏:心志喜;肝志怒;脾志思;肺志忧;肾志恐。 七情和五志皆由五脏功能化生,是人之常情,缺一不可。...

http://zhongyibaodian.com/zs/50030.html

虚实补泻_黄帝内经太素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不等。又此十种补泻,极理以论,随气漫衍,变化无穷,故曰不等。平按:甲乙“神有余”作“神有有余”;下“气”、“血”、“形”、“志”同。黄帝问曰:人有精气津液,四肢九窍,五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乃生百病,百病之生,皆有虚实。今夫子乃言有...

http://zhongyibaodian.com/taisuzhenben/106-25-4.html

共找到893,887个结果,正在显示第20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