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上古天真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③和合。《素问·生气通天论》:“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④调和。《灵枢·本脏》:“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⑤安和,和缓。《素问·五运行大论》:“...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王冰于此注之曰:“所谓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张仲景研究素问以左治右者也。”“从阴”至“治右”凡十六字亦本篇条文,是岐伯阐述“善用针者”时所言。 《素问》之称“引”,可见其是从阴阳互...
...证名。出《素问·五常政大论》等篇。又名赤眼。通常指白睛红赤之候。《张氏医通》卷八:“目赤有三:一曰风助火郁于上;二曰火盛;三曰燥邪伤肝。”一般因于风火邪毒入侵者,多见目赤肿痛;肝热上攻者,多见白睛红赤,或抱轮红甚;肝肺阴虚者,多见白睛淡红...
...、玉韵。劳健:君、宗韵。谦之案:褐、玉,君、宗,皆非韵。 右景龙碑本四十七字,敦煌本注同,实四十八字。河上、王本四十七字,傅、范本五十一字。河上本题“知难第七十”,王本题“七十章”,范本题“吾言甚易知章第七十”。...
...昏瞑证名。原指视物不明的证候。《医贯》卷四认为:“火衰则有昏瞑之患。”治宜滋补肝肾,方用肾气丸、知柏地黄丸等加减。参见目昏条。昏翳病状名。指昏暗蒙眬。《素问·五常政大论》:“其主埃郁昏翳。”昏运证名。见《医林绳墨·眩运》。又作昏晕。详该条。...
...、口渴、咳嗽、胸痛、舌红、苔黄、脉洪数等热象,如果热邪持续不退,往往会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四肢厥冷,遍身冷汗,脉沉微等阴寒危象,即是重热则寒在临床上的具体表现。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重庆堂随笔》医论著作。清·王秉衡撰。刊于1808年。...
...”②收引。拘挛挛缩症状。《素问·至真要大论》:“诸寒收引。”③引出、拔出。《素问·八正神明论》、《灵枢·九针十二原》中之引针,即针刺完毕,慢慢地拔出针。④领、导引。《灵枢·五邪》:“以引胁下。”即导引气下行而缓解胁痛。又中药方剂中称所谓引经...
...”《景岳全书·杂证谟》:“凡热病之作,亦自有内外之辨。如感风寒而传化为热,或因时气而火盛为热,此皆外来之热。”外取治疗学术语。出《素问·五常政大论》。即外治。详该条。外丘①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阳胆经。足少阳之郄穴。在小腿外侧,当...
...七七。”②宿星名。二十八宿之一。玄武七宿的第三宿。有星四颗,即宝瓶座中的四星。《素问·五运行大论》:“丹天之气,经于牛女戊分。”㈡(rǔ,音汝)通“汝”。你。《外科大成》:“嗣我家学者,其唯女乎!”怒中病证名。类中风之一。因暴怒而肝气上逆,...
...腹痛,清厥、意不乐、体重烦冤、上应镇星。甚则肌肉痿,足痿不收行,善瘈,脚下痛、饮发中满、食减、四肢不举。变生得位,藏气伏化,气独治之,泉涌河衍,涸泽生鱼,风雨大至,土崩溃,鳞见于陆,病腹满溏泄,肠呜,反下甚,而太溪绝者,死不治。上应岁星。 岁...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