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载营魄而登霞兮。’王注云:‘抱我灵魂而上升也。’屈子似即用老子语。然则自先秦、西汉至今,释此书者,咸无异读。惟册府元龟载唐玄宗天宝五载诏云:‘顷改道德经“载”字为“哉”,仍隶属上句,遂成注解。’郭忠恕佩觿则云:‘老子上卷改载为哉。’注...
...老子在《道德经》里,多次涉及到“事物的矛盾和对立转化是永恒不变的规律”,概括了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现象与本质,这是十分光辉和精辟的见解。“反者道之动”,历来解释者有两种观点:一是说矛盾着的对立物各自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二是说事物运动变化的...
...本同。又“我有三宝”,傅“我”作“吾”,柰卷上有“夫”字。案作“持而宝之”是也。 蒋锡昌曰:“持而宝之”与九章“持而盈之”文法一律。广雅释诂:“宝,道也。”檀弓“丧人无宝,仁亲以为宝”,郑注:“宝谓善道可守者。”六十二章“道者……善人之宝”...
...其证也。惟庄子山木篇“其民愚而朴,少私而寡欲”,语同此石。河上注“少私”曰:“正无私也。”与经文七章“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义合。以老解老,知刘说虽可通,而未可据以为定论也。 「音韵」此章江氏韵读:倍、慈、有韵(之部,倍音痞,慈,上声)...
...之”字,一有一无,在他诗亦有可证者。老子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行与亡为韵。又唐韵正卷十七,十三末:“昧”,今考古书“昧”字,有读去声者,有读入声者。去声则莫佩反。老子“明道若昧,夷道若类,进道若退”。又卷六十九侯:“...
...能长久,即言故能长有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谦之案:杜光庭本无此二句。韩诗外传引“故老子曰‘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与诸本均同。 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严可均曰:“以其无私”,释文引河上与此同。御注、王弼“以”...
...是一个勇敢的批判者,他具备了他同时代和以后诸多哲学家、学者所不具备的睿智和胆识。正是他第一个讲出了天不讲仁慈这样的真理,并用哲学的推理,把自然界的原理转向人世。在老子的眼中,天不带有任何人类道义和道德方面的感情,它有自己客观运行的方式。天...
...又案古代道家言,往往以水喻道。管子水地篇曰:“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基也。水者,地之血脉,如筋脉之通流也。”又“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其说可与老子相参证。淮南子曰:“天下之物,莫柔弱于水,然而大不可极,深不可测,修极...
...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道经 第一章 译文及注释解读评析 第二章 译文及注释解读评析 第三章 译文及注释解读评析 第四章 译文及注释解读...
...‘以道○天下,其鬼不神。’‘○’乃‘莅’之正字,知高诱所见老子本作‘○’,作‘莅’与‘莅’者非也。此与说文引老子书‘盅’字,同为古文之可宝贵者。” 谦之案:“○”与“莅”义同。“邪”,玉篇:“力致切。诗云:‘方叔邪止。’莅,临也。”“○”,...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