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腰痛之一。《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有“感于寒”而致之腰痛载述。此“寒”可因于外感,亦可因阳虚所致。《证治要诀·诸痛门》:“若寒腰痛,见热则减,见寒则增。”感寒较重者,腰痛、冷如冰,或上引肩背,其脉紧或紧弦。治宜温散寒邪,方用五积散、...
...之变。若入里当下,必以陶氏黄龙汤为主;当清,必以人参白虎汤为主。或屡清、屡下而热更甚,舌上燥而无苔;或有黑苔,愈清而愈长;或有燥苔,愈下而愈燥,此皆肾虚之证。察其阳明,无实邪可据,当从肾虚治,以六味地黄汤易生地,加知柏。王太仆所谓∶寒之不寒...
...如香苏饮之流,若过盛者,必须先散其寒,再调其经则可矣。又如妇人产后发热,必辨其属虚属实,虚则宜补益,如加味四物之流;实则宜破瘀,如生化、失笑之流,此为定法。设被暑邪所感者,即兼证也,考诸方能清暑且治产后,如竹皮大丸之流,若过盛者,必须先清其...
...。夫心主君火。自当从热而论。然此乃但言疮耳。若疡科之或痈或疽。则有阴有阳。不可但执热而论矣。又如举痛论中。所言十四条。惟热留小肠一条。则主乎热。余皆主乎寒客。故诸痛之症。大凡因于寒者。十之七八。因于热者。不过十之二三而已。如欲辨其寒热。但审...
...霍乱者,因风寒暑热,饮食生冷之邪,杂揉交病于中,正不能堪,一任邪之挥霍撩乱,故令三焦混淆,清浊相干,乱于肠胃也。表甚,则有头痛身痛,发热恶寒之证;里甚,则有呕吐泻利,腹中大痛之证;寒甚,则转筋厥逆冷汗;暑甚,则大渴引饮不已。病既不同,治亦...
...正确指导辨方证,求得方证对应。 ●方证对应不是简单的方和证的“对号”,而是涵盖了方与证、药与病情的严格对应,即寒、热、虚、实、表、里等的对应。 ●中医所有的辨证方法和理论,最终都要落实到方证对应;方证对应是中医所有辨证方法的尖端。 近来对“...
...除,此其所以为神解也。”临床中用于火郁三焦、外有憎寒、内有壮热、口苦咽干、舌红苔黄燥者,确有疗效,常能达到营卫通达,汗出病解的目的。杨栗山所创方剂对于温病的治疗至今仍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升降散证治析要 杨栗山对内经“火郁发之”之旨颇有研究。...
...枯滤渣待凉,日3次涂抹。嘱患者平时戒烟限酒,少吃酸、辣、油炸食物,多饮水、吃新鲜蔬菜水果。 服药8剂后,口苦口中黏腻症状大减,唇部皮损基本消退,二便正常,方中去竹叶、滑石、黄连,续进6剂后,诸症告瘥。 按:案1辨属脾胃积热,伤阴化燥,唇失...
...观是辨病辨证的源泉”。 (二)正确处理辨证论治中的学派之争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也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所谓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
...夫恶疮,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心主血,脾主肉,血热而肉湿,湿热相合,浸淫不休,溃败肌肤,而诸疮生矣。然有辨焉,如疥癣瘾疹之属,怫郁气血,在皮肤腠理间者,可以表而散,《内经》有谓汗之则疮已是矣。若怫郁气血在肌肉之分,外达...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