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惟一,又名王惟德,宋代著名针灸医家。其著作有《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穴腧都数》。 【生平】 王惟一(约公元987~1067年)又名王惟德,正史未载其传,宋代著名针灸医家。宋仁宗时曾任太医局翰林医官殿中省尚药奉御骑都尉,熟悉方药针灸。 【...
...劳宫,经穴名。出《灵枢.本输》。别名五里、掌中、鬼路。属手厥阴心包经。荥(火)穴。在手掌心,当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时中指尖处。一说在握拳屈指时无名指尖处(《太平圣惠方》)。布有正中神经的第二指掌侧总神经和指掌侧总动脉。...
...三阴交穴 ,十总穴之一。所谓“妇科三阴交”,顾名思义此穴对于妇症甚有疗效,举凡经期不顺,白带,月经过多,过少,经前综合症,更年期综合症等,皆可治疗; 又此穴为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交会之处,因此应用广泛,除可健脾益血外,也可调...
...注意: 这里的气穴指人体穴位之一. 有时气穴也指称人体的穴位总名 气穴, 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别名胞门、子户。属足少阴肾经。冲脉、足少阴之会。在下腹部,当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另说在脐下2.5寸,旁开0.5寸(《针灸甲乙...
...胆俞,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阳膀胱经。胆之背俞穴。在背部,当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布有第十、十一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并有第十肋间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主治黄疸,口苦,呕吐,胁痛,惊悸,胸腹胀满,骨蒸潮热...
...膈关,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在背部,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布有第六、七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及外侧支,及肋间动、静脉。主治呕吐,呃逆,噎膈,脊背疼痛,及肋间神经痛等。斜刺0.3-0.5寸。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
...督俞,经穴名。出《太平圣惠方》。别名高盖。属足太阳膀胱经。在背部,当第6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布有肩背神经,第六、七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及外侧支,第六肋间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主治心痛,腹痛,肠鸣,呃逆,及心绞痛,乳腺炎,银屑病等。斜...
...归来穴,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别名溪穴。属足阳明胃经。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距前正中线2寸。一说“去腹中行当各三寸”(《针灸资生经》)。布有髂腹下神经,外侧有腹壁下动、静脉。主治腹痛,疝气,月经不调,闭经,崩漏,带下,阴挺,遗精,...
...少海,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别名曲节。属手少阴心经。合(水)穴。在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屈肘取穴。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深层桡侧为正中神经,并有贵要静脉,尺侧下付动、静脉和尺返动、静脉。主治心痛,手颤,肘挛,臂麻,瘰疬等...
...通过不同的手法不同的经络穴位按摩,可使各经经脉相通,增强机体免疫力,强健身体,益寿延年。 一、十指梳搔头皮法 头为“诸阳之会”,脑为髓之海,乃诸阳经气的汇聚处。每日早晚以十指向后梳搔前额发际至枕后发际各60次。本法可促进血液循环、防治...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