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药生熟各宜论_《审视瑶函》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药之生熟,补泻在焉,剂之补泻,利害存焉。盖生者性悍而味重,其攻也急,其性也刚主乎泻;熟者性淳而味轻,其攻也缓,其性也柔,主乎补。补泻一差,毫厘千里,则药之利人害人判然明矣。如补药之用制熟者,欲得其醇浓,所以成其资助之功,泻药制熟者,欲去其...

http://zhongyibaodian.com/shenshiyaohan/662-5-13.html

气血问答_《针经指南》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曰∶以中指大指相屈如环,取内侧纹两角为寸,各随大小取之。问∶手太阴经起自肺何耶?答曰∶食入于胃,输精于脾,播气于肺,此之谓也。问曰∶周身之穴各有两,如补泻时只刺病所?两穴俱刺耶?答曰∶不然,随病左右而补泻之,左则左补泻,右则右补泻。问曰∶...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jingzhinan/933-10-0.html

《针灸易学》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作者:李守先 朝代:清·嘉庆三年 年份:公元1798年 绘图针灸易学序 自序 卷上 针灸源流 一手法 手法歌 论修针 论取寸 论持针 论定神 四明高氏补泻 论退针 论合法 论晕针 二认症定穴 纪氏治法 行针指要歌 聚英先生百症赋认症定穴...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jiuyixue/index.html

窦汉卿针经气血问答_《普济方·针灸》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大指相屈如环。内侧文两角为寸。各随大小取之。手太阴经起自肺何处邪。答曰。食入于胃。输精于脾。播气于肺。此之谓也。问曰。周身之穴。各有两如补泻时。只刺病所。两穴俱刺邪。答曰。不然。随病左右而补泻之。左则左补泻。右则右补泻。问曰。何为络。答曰。...

http://zhongyibaodian.com/pujifangzhenjiu/601-5-30.html

灸法_《医学入门》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详《徐氏针灸》等书。闻有《针灸萃英》,未之见也。或问∶针有补泻迎随之理,固可以平虚实之证,其灸法不问虚实寒热,悉令灸之,其亦有补泻之功乎?丹溪凡灸有补泻,若补,火艾灭至肉;泻,火不要至肉,便扫除之,用口吹风主...

http://zhongyibaodian.com/yixuerumen/346-7-7.html

哮喘痰嗽_《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_中医针灸书籍_【岐黄之术】

...哮喘咳嗽痰饮多,才下金针疾便和。俞府乳根一般刺,气喘风痰渐渐磨。俞府∶在巨骨下,璇玑旁二寸陷中。针三分,灸三壮,看虚实补泻。乳根∶在乳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针一分。灸五壮至七壮,看病补泻。...

http://qihuangzhishu.com/300/32.htm

哮喘痰嗽_《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哮喘咳嗽痰饮多,才下金针疾便和。俞府乳根一般刺,气喘风痰渐渐磨。俞府∶在巨骨下,璇玑旁二寸陷中。针三分,灸三壮,看虚实补泻。乳根∶在乳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针一分。灸五壮至七壮,看病补泻。...

http://zhongyibaodian.com/bianqueshenyingzhenjiuyulongjing5708/300-2-30.html

艾灸补益的基本方法及手法_器具技法_【中医宝典】

...的叫隔盐灸等等。间接灸火力温和,同时具有艾灸和所加药物的双重作用。其机理主要看其中所添加的垫物的性质而决定补泻,如隔姜灸、附子饼隔物灸可以加强其温阳补益的作用,多用于补虚助阳。鼓饼隔物灸则多用于散泻毒邪,一般认为是泻法。间接灸中我们着重介绍...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jiu-2/a15098.html

针灸也要讲究补和泻_【中医宝典】

...补或泻,是中医学施治的原则。“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这是正治的常法。 很多人以为,补或泻只是药物治疗的法则,其实,药物与针灸治病采用的方法虽然不同,但施治原则是一致的。针灸时施用补泻手法的准则,必须建立在明确的辨证施治前提下,离开这个...

http://zhongyibaodian.com/zs/39342.html

针灸也要讲究补和泻_针灸推拿偏方_【中医宝典】民间中药偏方

...补或泻,是中医学施治的原则。“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这是正治的常法。 很多人以为,补或泻只是药物治疗的法则,其实,药物与针灸治病采用的方法虽然不同,但施治原则是一致的。针灸时施用补泻手法的准则,必须建立在明确的辨证施治前提下,离开这个...

http://zhongyaofangji.com/pianfang/7234.html

共找到3,164个结果,正在显示第19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