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七九候_《古今医统大全》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七者,宜平旦,一也;阴气未动,二也;阳气未散,三也;饮食未进,四也;经脉未盛,五也;络脉调匀,六也;气血未乱,七也,故乃可有过之也。九候者,三部各有浮中沉三候,三三为九候也。浮以候表,头面皮毛汗腠之属也;沉以候里,脏腑二便骨髓之属...

http://zhongyibaodian.com/gujinyitongdaquan/336-18-9.html

周仲瑛_四合参之 问诊 切诊--国医大师周仲瑛讲中医临证技巧(二)_中医名医大全_【中医宝典】

...对象,详察细辨。在问诊时切忌给病人以暗示和误导,尤其情志病人交谈,“诈病”者假诉,要有所识别取舍。切 切诊主要含、触诊两部分。一、诊脉非常重要,但切忌夸张到神秘不可捉摸程度,凭即可知病,更不应妄自否定诊脉客观价值。...

http://zhongyibaodian.com/mingyi/zhouzhongying/1103-3-2.html

浅谈张锡纯_【中医宝典】

...一代大师、近代名医,盐山张锡纯,是一位善于继承,又勇于开拓进取医家。他注重实践,临证辨治,精于法,且多深邃之见。张氏有云:“医家四,以辨证为最要。医者终身临证,而于诊脉之际,总觉游移而无确据。此固因法之难学,实亦学之出,不能简要...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2470.html

触诊、腹_【中医宝典】

...方剂适应证间稳定性,特别是对经方运用更严格要求原方原量,全不讲究灵活辨证原则性。 由于上述特色,从而反映在对腹研究方法上,中医着重在整体、辩证观点指导下探讨腹联系并寻找有关客观指标;而日本则主为一种现代分析手法,...

http://zhongyibaodian.com/zs/38926.html

如何看待切诊居于四之末_诊断基础_【中医宝典】

...望,闻,问,切,神,圣,工,巧便流传下来。这样把切诊摆至最后,即四之末,但是并不等于说,切诊不重要。如上所述,四是中医诊断学核心,是一个整体。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说:“见其色,知其病,命日明;按其,如其病,命日神;问其病,知...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duan/a11298.html

论疾尺第七十四_《灵枢》

...大,小甚,少气,悦有加,立死。目赤色者病在心日在肺,青在肝,黄在脾,黑在肾。黄色不可名者,病在胸中。目痛,赤脉从上下者,太阳病;从下上者,阳明病;从外走内者,少阳病。寒热,赤脉上下至瞳子,见一一岁死,见一半一岁半死,见二二岁死,...

http://wenxue360.com/sikuquanshu/15335.html

问人迎气口_《宗三昧》_中医诊治书籍_【岐黄之术】

...又云.得浮.要尺内有力.为先天肾水可恃.发表无虞.得沉.要右关有力.为后天脾胃可凭.攻下无虞.此前说互相发明.言虽异而理不殊也....

http://qihuangzhishu.com/845/15.htm

先兆——相学_《中医疾病预测》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足厥阴气绝,即筋缩引卵卷。”《中藏经》:“心脾俱中风,则强不能言也”。东汉末年张仲景《伤寒论》对舌苔望诊颇加发挥,元代出现了专著:《敖氏伤寒金镜录》,记载了三十六种病态,为辨奠定了基础,到清朝,由于温病学崛起,推动了...

http://zhongyibaodian.com/zhongyijibingyuce/128-6-16.html

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_《中医诊断学》_中医诊治书籍_【岐黄之术】

...,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四研究,以发展尤为突出。明代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著《濒湖脉学》,摘取诸家学精华,详分27种,编成歌诀,便于诵习。清代李延星《诀汇辨》、贺升平《要图注详解》等把脉学生理、病理及证候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http://qihuangzhishu.com/92/2.htm

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_《中医诊断学》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四研究,以发展尤为突出。明代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著《濒湖脉学》,摘取诸家学精华,详分27种,编成歌诀,便于诵习。清代李延星《诀汇辨》、贺升平《要图注详解》等把脉学生理、病理及证候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duanxue/92-1-1.html

共找到959,759个结果,正在显示第19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