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燥剂为可去湿的方剂。 【燥剂】 燥可去湿,如桑白皮、赤小豆之类。例如水肿病,水湿停蓄于皮肤间,面目四肢都肿,脘腹胀满,气喘,小便不利,可用“五皮饮”(桑白皮、陈橘皮、生姜皮、大腹皮、茯苓皮)。“赤小豆桑白皮汤”(即以上二味)也可治水湿停蓄...
...人体器官名。指能藏有形之物的脏器,指胃、大肠、小肠、膀胱。《素问·三部九候论》:“故神脏五,形脏四,合为九脏。”王冰注:“所谓形脏者,皆如器外张,虚而不屈,含藏于物,故云形脏也。所谓形脏四者,一头角,二耳目,三口齿,四胸中也。”此为一说。...
...秋季又是夏去冬来的转换时期,人的抗病能力有所下降,由此秋燥之邪就易乘虚侵入,引起许多疾病,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不知不觉立秋了。人们在享受秋高气爽的同时,也别忘了它还带来了时令主气——燥。秋季干旱少雨,燥邪当令。秋季又是夏去冬来的转换...
...风燥指风与燥两种邪气的相合,多感于秋燥时令。 【风燥】 指风与燥两种邪气的相合,多感于秋燥时令。临床表现为头痛、发热、恶寒无汗、鼻塞、唇燥、咽干、干咳、胸满、胁痛、皮肤干涩、舌苔白薄而干、脉浮涩等。...
...《脾胃论》导气除燥汤治饮食劳倦,而小便闭塞不通,乃血涩致气不通而窍涩也。滑石(炒黄) 茯苓(去皮,以上各二钱) 知母(细锉,酒洗) 泽泻(以上各三钱) 黄柏(去皮,四钱,酒洗)上 咀。每服半两,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空心。如急,...
...秋季到来,气候由热转凉,空气中水分减少,人体会产生由于干燥引起的一系列生理变化,常称为“秋燥”。秋燥主要表现为口渴咽干、声哑干咳、皮肤干燥等。 祖国医学历来倡导以饮食调养来抵御“燥气”,有“燥则润之”的养生理论。实践证明,秋天多喝些滋阴...
...经穴名。指内脏精气聚会之所。八会穴之一。《素问·长刺节论》:“治寒热深专者,刺大脏,迫脏刺背,背俞也,刺之迫脏,脏会,腹中寒热去而止。”《难经·四十五难》:“脏会季胁。”季胁指章门穴。因章门为脾之募穴,脾为生化之源,五脏皆取禀于脾,故名脏...
...五行学说术语。指疾病由母脏传子脏,不传所胜之脏,而传于所生之脏。如心病传脾,脾传肺,肺传肾,肾传肝,肝传心,母子相传。《难经·五十三难》:“间脏者,传其子也。”...
...病名。见《圣济总录》一百四十三卷。①指脏中积毒所致的痢疾。《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五:“肠风脏毒,自属滞下门。脏毒,即是脏中积毒。”②指内伤积久所致的粪后下血。《医学入门》卷五:“自内伤得者曰脏毒,积久乃来,所以色黯,多在粪后,自小肠血...
...中医学认为,秋冬之交燥气当令,燥易伤肺,肺脏娇嫩,喜润恶燥,对干燥敏感,故秋冬容易出现燥咳的情况。 中医学认为,秋冬之交燥气当令,燥易伤肺,肺脏娇嫩,喜润恶燥,对干燥敏感,故秋冬容易出现燥咳的情况。燥咳常见咽燥声嘶、干咳无痰、口唇干裂、...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