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幽芳亭记赏析_【古诗文大全】

...自己的实际行为,达到了“文如其人、人如其文”的至高境界。 中国古代历来有“芳草美人”的传统。这是典型的类比手法:以自然界的某种动植物来类比人的品行。周敦颐建立起了莲与君子之间的牢固类比关系,黄庭坚此文则建立起兰与君子之间的牢固类比关系。 ...

http://wenxue360.com/gushiwen-shangxi/5243.html

脉诊方法注意事项_中医切诊_【中医宝典】

...诊脉之前,先让病人休息片刻,使气血平静,诊室也要保持安静,以避免外界环境的影响病人情绪的波动,并有利于医生体会脉象。在特殊情况下应随时随地诊察病人,又不必拘泥于这些条件。 1、时间:诊脉的时间最好是清晨,《素问·脉要精微论》指出:“诊法...

http://zhongyibaodian.com/qiezhen/a11570.html

诊脉部位方法_【中医宝典】

...从轻到重,或从重到轻,左右推寻,调节最适当指力的方法。在寸口三部细细寻找脉动最明显的部位,统称寻法,以捕获最丰富的脉象信息。 4.总按 即用三指同时用力诊脉的方法。从总体上辨别寸关尺三部左右两手脉象的形态、脉位的浮沉等。总按时一般指力均匀...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0384.html

诊脉有方法注意事项_《中医诊断学》_中医诊治书籍_【岐黄之术】

...真正脉象。3。指法医者患者侧向坐,用左手按诊患者的右手,用右手按诊患者的左手。诊脉下指时,首先用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关脉位置,接着用食指按在关前的寸脉位置,无名指按在关后尺脉位置。位置放准之后,三指应呈弓形,指头平齐,以指腹接触脉体。布指的...

http://qihuangzhishu.com/92/26.htm

温病舌验_《医门补要》_中医医论书籍_【岐黄之术】

...复燥裂,止壮热不见汗出,脉象躁疾不静。此生化之源已竭,不能引邪外出,百无一生。温病初起,舌苔白滑如粉,至六七日,虽烦躁神昏,渴不思饮,而舌苔不见干燥,此邪直犯心胞,不干阳明之腑,十中难救一二,惟以参麦散(方见后),以希万一。初病,舌遂黄白...

http://qihuangzhishu.com/782/22.htm

温病舌验_《医门补要》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复燥裂,止壮热不见汗出,脉象躁疾不静。此生化之源已竭,不能引邪外出,百无一生。温病初起,舌苔白滑如粉,至六七日,虽烦躁神昏,渴不思饮,而舌苔不见干燥,此邪直犯心胞,不干阳明之腑,十中难救一二,惟以参麦散(方见后),以希万一。初病,舌遂黄白...

http://zhongyibaodian.com/yimenbuyao/782-6-18.html

战国策·韩二·齐令周最使郑评析

...对狗温柔舒缓,再凶猛的狗也不会咬人;对人温柔舒缓,人也就不会有强烈的改变。史舍用“狗事”喻人事,聪明之中带有幽默,让人叹服之后还可玩味。这种类比的说服方法,经常会起到立杆见影的效果。...

http://wenxue360.com/guji-shangxi/1448.html

中医诊法的研究_《中国医学通史》_中医杂集书籍_【岐黄之术】

...检测仪就是这种器械。早在五、六十年代,就已经有人设计简单的脉象仪,对客观检查做了尝试,由于影响脉象的因素很多,而且对脉象形成构成脉象的各种条件也还没有深入的了解,因而初期的脉象检测仪器还不够理想,但这毕竟为脉象的客观化做出了初步的探索。十年“...

http://qihuangzhishu.com/1029/446.htm

芤脉求是_《三十年临证经验集》_中医医案书籍_【岐黄之术】

...有本质区别。今人《肖通吾脉决及脉案》,则将上述两种意见合二为一:“芤脉之主要特征是四周浮大,中间空虚,并非浮沉取之有,惟独中取不见。”对于芤脉体状之意见,余赞同叔《脉经》之说。芤脉于临床中很少见到.较难实证。余曾见一说,以细小柔软而具一定...

http://qihuangzhishu.com/144/16.htm

表证里证鉴别要点_中医辩证_【中医宝典】

...表证里证鉴别要点:主要审查寒热、舌象、脉象。鉴别项寒 热舌 象脉象表 证发热恶寒并重舌苔少变化脉浮里 证 发热不恶寒 或但寒不热舌苔多变化脉沉...

http://zhongyibaodian.com/bianzheng/a11338.html

共找到688,264个结果,正在显示第19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