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散漫和大的综合体,而是由于散漫在很多情况下表现出脉体较正常为大,如此而已。 在《脉经》以前,散一般不见得都属于病脉。在正常人中散是描写那种较为松散不紧张的脉。例如《索问·脉要精微论》中说:“心脉搏而长,当病舌卷不能言,其软而散者,当消环...
...《内经》痿论与痹论、风论,分为三篇,病原不同,治法亦异。方书多杂见于风痹论中,将经文混淆,后学迷离莫辨。按四体纵驰曰痿(经曰∶肺热叶焦,则皮毛虚竭急薄,着则生痿 。又曰∶带脉不引,故足不用。经之所言者,止痿于足耳,而分筋、肉、骨、脉痿。...
...,但无脉来汹涌之势。大脉可见于健康人,其特点为脉大而和缓、从容,寸口三部皆大,为体魄健壮之征象。疾病时出现脉大,提示病情加重,故《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大则病进"。脉大而数实为邪实;脉大而无力则为正虚。 浮脉类其他脉对比:浮脉、濡脉、散脉...
...,就必须加以分析澄清。 本来涩脉的性质是很明显的,就是脉来涩滞,与滑正相反,但由于指感不如滑脉易于领会,亦就是在操作上较难些,所以生出许多不恰当的说解和形容。古代文献对涩解释最合理而无弊的要算唐·王冰在《素问·脉要精微论》的注解中所说的:“...
...。浮脉就其脉势而言,亦为脉之最高位,这样以高应高,脉浮便成了太阳病的第一证据。丙、太阳重脉六经病的篇题都强调辨脉,都是病脉证三位一体,但是,我们从提纲条文,亦即病机条文切入,又会发现六经病中尤以太阳与少阴病更为强调这个脉象。太阳与少阴的提纲...
...脉学名词。喻脉来杂乱无章。《素问·疟论》:“无刺浑浑之脉。”《素问·脉要精微论》:“浑浑革至如涌泉,病进而色弊。”王冰注:“浑浑言脉气混乱也。”...
...后调其经。此与《胀论篇》所谓营气循脉,卫气逆,并循分肉,为肤胀,三里而泻,同一法门也。《腹中论》,但曰心腹满,旦食不能暮食,则遍身未皆大,在里不在表,故用鸡矢以下,此即《内经》所谓“中满者泻之,泄之则胀已”,是也。《汤液篇》曰∶平治极衡,去...
...色紫夹块,心痛拒按者,为血瘀凝滞不散,先宜行瘀止痛,先用失笑散,后用十全大补汤补之。杀气秋凉肃杀之气。《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寒水胜火,则为冰雹,阳光不治,杀气乃行。”杀㈠(shā,音纱)①斗杀。《素问·脉要精微论》:“阴阳俱盛则梦相杀...
...有的医家根据《素问 痹论篇》所说“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从而认为脉痹为热痹,如《医宗必读 痹》就明确指出:“脉痹,即热痹也。”从热论其病因病机。就临床实际来看,脉痹有因为感受热毒而致者,但不皆因热而致,还有其他诸多内外因素,如寒湿侵袭、跌仆...
...又脉经第一篇载.脉二十四道.有数脉.散脉.革脉.而无长脉.短脉.牢脉.至第九篇.始见长为阳.短为阴之说.又以动为阳.以弦为阴.第十三篇云.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