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经云.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脉法繁多.用针者以六字概括.曰缓急大小滑涩(一).急者多寒.缓者多热.大者多气少血.小者血气皆少.滑者阳气盛.微有热.涩者多血而少气.微有寒.六脉主五脏诸病.详见经文.不繁赘.惟小脉不可针.诸小者.阴阳形气俱...
...如何?夫乳子病热,脉见悬小者,阳症见阴脉,本为大忌,但小而缓者,邪甚微,其愈易;小而急者,邪客深,为可虑,故以为问。岐伯曰∶手足温则生,寒则死。夫小儿以稚阳为体,而如病,纹脉现暗淡,肢脉至虽小,手足温者,犹能生。以四肢为诸阳之本,阳犹在也。...
...脉诀之来旧矣.今复有议其非者.何也.以其言浅而意深也.惟其言浅.故厌常喜新之徒.乃以诀为不足法.反出言以诋毁之.惟其意深.故冒昧鲜识之徒.随众附和.望洋而退避之.是以王氏之说终不明.而为脉诀之一大厄也.余幼自孩提.即闻先大人尝诵此诀.长而...
...也是仲景辨脉总纲,即将不同脉象,首先分为阴脉、阳脉,在此辨别阴脉、阳脉的基础上,再辨阴证、阳证。如;“问日:脉有阴阳,何谓也?答日: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辨脉法,问日:脉有...
...唾稠粘,胸腹满塞,而或便溺闭结,或时汗出,脉洪数而弦也。然出汗者,由风热郁甚于里,而表热稍罢,则腠理疏泄,而心火热甚,故汗出也,法宜除风散结,寒药下之,后以退风热开郁结之寒药调之,而热退结散,则风自愈矣。凡治此,亦宜按摩导引及以药干开牙关,...
...损伤、久行站立、久病继发等。其临床表现也与热痹不同,不应将二者混在一起,而须加以区分。《素问 痹论篇》在论述痹证时有五体痹与五脏痹之分,脉痹属于五体痹之一,也就是说其病变主要在于肢体。脉痹与五脏痹中的“心痹”具有病变上的密切关系,“脉痹不已...
...异,上下三焦之别,知其病所舍止在于何处,当消息而诊看之。即气之度数,而料度脏腑之虚实,独见之明若神,为子条记其详,传与后之贤人。此提脉法之纲,以下各章,申明此义,所谓条条记录者也。...
...抗手不休。 肝风内动,炎火汹汹。目赤眩晕,呕便黑红。 躁怒眩晕口干苦,胁痛耳鸣难闻声。溺黄便秘面充血,薄厥偏枯有凶征。 第三脉 右关微沉,应指皆弦,脉体细弱,无力不喧。 肝虚不足,血少何荣。二目昏涩,月信不中。 眼干目涩视昏渺,手足麻木耳鸣...
...短脉亦具有单因素的一个脉象,它的特点是脉体短绌。它与长脉是相对的。短脉见于古医籍亦很早,它与长脉可以说是同时,它与长脉是有相同重要意义的。 《内经》、《难经》所提到短脉的经文见于长脉所引,虽然没有提出短脉脉形,但一些联系和论述,尤其是与长...
...令人气满,胸中喘息。”体虽温暖,脉则弦滑,法夏和胃而燥痰(四七汤∶人参、肉桂、法夏、炙草、姜枣引),喘急随除。至于先天一点真元之气,是为真气,至无而含至有,至虚而统至实。鼓荡于太虚者,雷也;而其所以默运乎鼓荡者,非雷也,真气也。吹嘘乎万物者...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