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手部经外奇穴较多,疗效亦佳,运用得当,每获奇效。现将小儿手穴经外奇穴附图于下。十王定位:位于手十指背侧,距爪甲后中点一分之皮肤处。主治病症:卒死,中暑,霍乱。备考:《外台秘要》:“备急疗卒死而张目反折者方:灸手足两爪甲后各十四壮。”《针灸...
...交信,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别名阴蹻。属足少阴肾经。阴蹻之郄穴。在小腿内侧,当太溪直上2寸,复溜前0.5寸,胫骨内侧缘的后方。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部为胫神经束干和胫后动、静脉。主治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阴挺,闭经,泄泻,便秘,痢疾,...
...腹结,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原作腹屈,一名腹结。《备急千金要方》后腹结均作正名。别名肠窟,肠屈,阳窟,肠结。属足太阴脾经。在下腹部,大横下1.3寸。距前正中线4寸。布有第十一肋间神经及第十一肋间动、静脉。主治腹痛,泄泻,痢疾,便秘,疝...
...神封穴,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阴肾经。在胸部,当第4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布有第四肋间神经前皮支及第四肋间神经,第四肋间动、静脉。主治胸满,咳嗽,气喘,乳痛,及肋间神经痛等。斜刺0.3-0.5寸。不宜深刺。艾炷灸3-5壮;或...
...阳萎,阴部湿痒等。直刺1-1.5寸。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名解】 1)会阳。会,会合、交会也。阳,阳气也。会阳名意指膀胱经经气由此会合督脉阳气。本穴物质为下髎穴传来的地部剩余经水,其量也小,至本穴后吸热气化为天部之气,此气...
...脾胃伤损.然后可用温补.(原病式)脉法尺脉芤涩.关脉微缓.俱为便血.脉小留连者生.数疾浮大者死.右关沉紧.是饮食伤脾.不能摄血而下走也.右寸浮洪.是积热肺经.下传大肠而便血也.(汇补)治法大要初起当清解肠胃之湿热.久则调和中焦之气血.服凉药不...
...风行之状输向头之各部。 〖名解〗 1)颔厌。颔,下巴也,为任脉及足阳明经所过之处,此指足阳明的气血。厌,厌倦也。该穴名意指胆经气血在此以风行之状输向头之各部。本穴物质为上关穴传来的弱小水气,行至本穴后,水气吸热胀散化风而行并由此输向头之各部,...
...经属:足阳明胃经,左侧内为心脏。击中后,冲击心脏,休克易亡。 〖名解〗 1)乳根。乳,穴所在部位也。根,本也。该穴名意指本穴为乳房发育充实的根本。本穴物质为胃经上部经脉气血下行而来,由于气血物质中的经水部分不断气化,加之膺窗穴外传体表的心部...
...魄户,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布有第二、三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及颈横动脉降支。主治咳嗽,气喘,虚劳,颈项强痛,肩背痛等。斜刺0.3-0.5寸。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
...「概述」 脏腑经穴推拿疗法,是根据“体表——内脏相关”的理论,用手指按压体表穴位(多以腹部穴位为主,也可针对不同疾病选用背部、四肢及头面的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中医学认为,经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内脏与体表密切相关。例如背部的背俞...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