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至东汉时期(3)医学理论的形成_医药溯源_【中医宝典】

...医学理论的形成 战国至秦汉时期,由于医学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和日益丰富,一些重要的医学典籍相继问世。其中黄帝内经的出现,标志着中医基础理论的形成;伤寒杂病论的问世,则表明了中医辨证论治原则的确立。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中国...

http://zhongyibaodian.com/suyuan/b34771.html

灵枢经原文-出自黄帝内经_医学古籍_【文学360】

...、根结原文-出自灵枢经 49、本输原文-出自灵枢经 50、营气原文-出自灵枢经 51、小针解原文-出自灵枢经 52、五十营原文-出自灵枢经 53、惑论原文-出自灵枢经 54、岁露论原文-...

http://wenxue360.com/archives/2943.html

内经气质理论_中医疾病预测_中医诊治书籍_【岐黄之术】

...状况的作用也不可忽视,故内经很重视勇怯在发病学上的意义。五、作为诊治的依据内经气质理论在诊断上极为重视个体气质状况,并常以之作为疾病预后的根据。如素问·三部九候曰:“决死生奈何?……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脉,胸中多气者...

http://qihuangzhishu.com/128/45.htm

针灸甲乙经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医经著作。原名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皇甫谧撰于259年左右。共十卷,后改编为十二卷,一百二十八篇。本书是将素问针经(即灵枢古名)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分类合编而成。因此它较之黄帝内经的理论体系更为...

http://qihuangzhishu.com/196/1327.htm

针灸甲乙经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医经著作。原名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皇甫谧撰于259年左右。共十卷,后改编为十二卷,一百二十八篇。本书是将素问针经(即灵枢古名)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分类合编而成。因此它较之黄帝内经的理论体系更为...

http://qihuangzhishu.com/196/1805.htm

从时间到自然整体:天下随时,道法自然,立象尽意——内经认识世界之三原则(上)_【中医宝典】

...集大成。”(孟子·万章下内经以阴阳五行为“道”,为根本理论,而阴阳五行的实质是昼夜四时,这使中医学成为真正以时间为本位的医学。 内经以时间为本位,把人和天地万物看作是一个统一的生命过程。其直白而集中的表述,见素问·四气调神论...

http://zhongyibaodian.com/zs/76168.html

阴阳二十五人原文-出自黄帝内经灵柩经_医学古籍_【文学360】

...阴阳二十五人 1、阴阳二十五人:黄帝曰:余闻阴阳之人何如?伯高曰: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故五五二十五人之政,而阴阳之人不与焉。其态又不合于众者五,余已知之矣。愿闻二十五人之形,血气之所生,别而以候,从外知内,何如?歧...

http://wenxue360.com/archives/2925.html

长寿三要素 天寿过度 气脉常通 肾气有余_长寿秘诀_【中医宝典】

...旺盛。内经认为肾中精气的盛衰,关系到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及衰老过程。肾气充则人体壮盛,肾气虚衰人就变老,或未老先衰。这是因为肾藏元气,为先天之本,五脏之根,生命之门。肾气充盛,机体免疫功能发挥正常。肾气不足,五脏六腑功能减退,就会出现...

http://zhongyibaodian.com/laonianbaojian/a426.html

脉先兆的理论基础_中医疾病预测_中医诊治书籍_【岐黄之术】

...中医脉诊起源甚早,远在二千多年前先秦时期,脉学就已开始发展,黄帝内经中对脉学已有了丰富的记载,包括切脉部位,脉法、脉理、脉象主病等,奠定了脉学的基础。此外,历代名著亦都列有专项论述,如难经伤寒杂病论中藏经甲乙经、...

http://qihuangzhishu.com/128/128.htm

医经录要_金针秘传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汉书艺文志医经者录凡七家,二百一十六卷。计黄帝内经十八卷、外经三十七卷、扁鹊内经九卷、外经十二卷、白氏内经三十八卷、外经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今传于世者,只灵枢九卷、素问九卷,合为黄帝内经十八...

http://zhongyibaodian.com/jinzhenmichuan/716-5-0.html

共找到540,046个结果,正在显示第19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