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兼胁疼_中医文化中医医案_【中医宝典】

...温病兼胁疼 【病人基本资料】 天津李××,年三十八岁,于孟冬上旬得温病。 【病因】 其妻于秋间病故,子女皆幼,处处须自经管,伤心又兼劳心,遂致暗生内热,薄受外感,遽成温病。 【证候】 初得时,即表里俱热,医者治以薄荷、连翘、菊花诸药,服后...

http://zhongyibaodian.com/wenhua/b36349.html

明清温病新说蜂起_【中医宝典】

...外感病治疗方法的学术流派已经孕育成熟,提出新的学术见解、创立新的学术流派已是迫在眉睫。 � 吴有性,字又可,大约生活于十六世纪八十年代至十七世纪六十年代,江苏吴县人,明末清初著名医学家,为温病学派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吴又可所处的时代,兵事频繁...

http://zhongyibaodian.com/zs/49975.html

新感温病_《中医名词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指四时中感受外邪,随感随发的温病。初起为表寒症的,发热较轻、恶寒、头痛、体痛较重,舌质淡、舌苔薄白,口中和,不渴,脉浮紧或浮缓,以后就化热入里。初起为表热症的,发热较重,恶寒、头痛、体痛较轻,舌质红,舌苔薄白或微黄,口渴,脉象浮数,以后热...

http://qihuangzhishu.com/109/2007.htm

分论_《温病正宗》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热,即温病之类也。高热、剧热,即热病之类也。观此而温与热之名义,涣然冰释矣。二、论伤寒成温之理夫伤寒之病,医者多不审察病之本源,但只云病伤寒,即不知其始自阳气内郁结,而后为热病矣。自冬至之后,一阳渐生,阳气微弱,犹未能上行,《易》曰潜龙勿用...

http://zhongyibaodian.com/wenbingzhengzong/723-7-2.html

温病学说的发展和预防保健_《中国医学通史》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一、温病学说的发展与成熟温病学说是中医在漫长的岁月里,沿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与外感发热性、流行性疾病作斗争得来的中医学宝库中的瑰宝之一。吴有性之后研究温病的学者逐渐增多,戴北山之《广瘟疫论》及喻嘉言、陈平伯之论温以及余师愚之论疫、周扬俊论...

http://zhongyibaodian.com/zhongguoyixuetongshi/1029-16-2.html

温病兼下痢_中医文化中医医案_【中医宝典】

...温病兼下痢 【病人基本资料】 袁姓妇,年三十六岁,得温病兼下痢证。 【病因】 仲秋乘火车赴保定归母家省视,往来辛苦,路间又兼受风,遂得温病兼患下痢。 【证候】 周身壮热,心中热而且渴,下痢赤多白少,后重腹疼,一昼夜十余次,舌苔白浓,中心...

http://zhongyibaodian.com/wenhua/b36347.html

温病六条_《仲景伤寒补亡论》_中医伤寒书籍_【岐黄之术】

...雍曰.医家论温病多误者.盖以温为别一种病.不思冬伤于寒.至春发者.谓之温病.冬不伤寒.而春自感风寒温气而病者.亦谓之温.及春有非节之气.中人为疫者.亦谓之温.三者之温.自不同也.素问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又曰.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

http://qihuangzhishu.com/673/79.htm

温病少阴证_《医学衷中参西录》_中医医论书籍_【岐黄之术】

...刘××,二十五岁,于季春得温病。病因 自正二月间,心中恒觉发热,懒于饮食,喜坐房阴乘凉,薄受外感,遂成温病。证候 初得病时,延近处医者延医,阅七八日病势益剧,精神昏愦,闭目蜷卧,似睡非睡,懒于言语,咽喉微疼,口唇干裂,舌干而缩,薄有黄苔欲...

http://qihuangzhishu.com/513/534.htm

春为温病_《医学纲目》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从立春节后,其中无暴寒,又不冰雪,而人有壮热为病者,此属春时阳气发于外,冬时伏寒变为温病。(春温应常纪者有四∶岁少阳司天之政,初之气;太阳司天之政,初之气;阳明司天之政,终之气;太阴司天之政,二之气,皆病温。其不应常纪而反常者,不可候之,...

http://qihuangzhishu.com/335/590.htm

《伤寒论》的温病经文解释_《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伤寒论》云: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瘲。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

http://zhongyibaodian.com/yuanyundongdeguzhongyixue/1101-12-21.html

共找到4,945个结果,正在显示第19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