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名词。十剂之一。用濡润滋养药物组成,具有解除津液干枯作用的方剂。《沈氏尊生书·要药分剂》引刘完素曰:“津耗为枯,五脏痿弱,荣卫涸涩,必湿剂以润之。”...
...伤寒传变大法,已详《伤寒论注》及《心法要诀》中矣。然近世治四时伤寒者,咸用河间两解等法,每多神效,诚治斯症之捷法也。今复采双解散、防风通圣散诸经验名方,编为歌诀,俾后之学人知所变通,庶几于伤寒一症,经权常变,有所遵循,而无遗法云。...
...四十九岁而经止。此天地阳阴之气,其分数固已定矣。其一岁之外复有三大蒸之论者,诚未达其旨也。若一之内变蒸之日,似亦不可执也。形有强弱,气有清浊,变有迟速,故形壮气清者,其变常速;形弱气浊,其变常迟。谓三十二日一变者,乃举其大数如是也。至于形之强弱...
...胜邪却,则里证可能出表。因此,以外感疾病而言,病邪由表人里者,多为病进之象;由里出表者,多为向愈之兆。故曰:“伏温由阴而出于阳,于病机为顺,若病发于阴而溃于阴,不达于阳,此病机为逆”(《温热逢源》)。此外,在伤寒病机传变中,其病邪之出入,...
...不值一笑矣。予平日临证之经验,未见一儿根据变蒸之期而发热者,有自生至长未尝发热者,有生下十朝半月而常多作热者,岂变蒸之期可以更改耶,况小儿有病,非外感,即内伤,未闻有无因而病者,岂有病即可以变蒸为病因乎,知此则不辨自明矣。...
...7年前出版的《中华本草》载药8980余种,篇幅达2000万字,涉及本草史、药性理论、中药品种考证、药材、栽培、化学、药理、炮制、文献、临床、制剂诸多方面,是一部划时代的本草巨著。作为一名普通读者,买一部,《中华本草》精选本,可对500多味...
...僦贷季,理色脉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火土、四时八风六合,不离其常,(理色脉,察内外之精微也。通神明,色脉辨而神明见也。色脉之应,无往不合,如五行之衰王,四时之往来,八风之变,六合之广,消长相根据,无不有常度也。)变化相移,以观其妙,以知其要,...
...体内虽各成雏形,而未能健实。自蒸变之后,即长全身体之经脉,成五脏六腑之神经智能也。蒸者发热也,变者转易也,自内五脏六腑而外达躯壳,自下腿足而上至头脑,是阴生于下,阳结于上也。故一发天然之蒸热,而变易旧有的状态也。所以至三十二日,必发一蒸,...
...人,最近于脑,必以脑先受其象而觉之,而寄之,而存之也”(《医学原始》)。“两耳通脑,所听之声归脑;两目系如线长于脑,所见之物归脑;鼻通于脑,所闻香臭归于脑;小儿周岁脑渐生,舌能言一二字”(《医林改错》)。 脑为元神之府,散动觉之气于筋而达百...
...出自:南宋诗人李清照的《如梦令》 原文如下: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赏析 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