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合病,则不发热而吐利厥逆,为四逆病也。并病与合病稍异,合则一时并见,并则以次相乘,如太阳之头项强痛未罢,递见脉弦、眩冒、心下痞硬,是与少阳并病;更见谵语,即三阳并病矣。太阳与阳明并病,太阳证未罢者,从太阳而小发汗;太阳病已罢者,从阳明而下之...
...白头翁、秦皮加于白虎加人参汤中,则莫不随手奏效也。 曾治一中年妇人,于孟春感冒风寒,四、五日间延为延医。其左脉弦而有力,右脉洪而有力,舌苔白而微黄,心中热而且渴,下利脓血相杂,里急后重,一昼夜二十余次,即其左右之脉象论之,断为阳明、厥阴合并病。...
...陆师强调临床诊治首先识病,把辨病与辨证结合,成为其临床思维特色。1.辨证论治是中医特色,但中医不仅讲辨证,也强调辨病。辨病就是辨识具体的疾病。清代《兰台轨范·序》:“欲治病者,必先识病之名, 能识病名而后其病之由生,知其所由生又当辨其生之...
...而消痞硬也。◎矾石丸百七十矾石丸矾石三分,烧 杏仁一分上二味,末之,炼蜜丸,枣核大,内脏中。剧者再内之。杂病十一 吐涎心痞二十七妇人吐涎沫,医反下之,心下即痞,当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龙汤主之,方在“痰饮”。涎沫止,乃治痞,半夏泻心汤主之。方在...
...下亦得。文仲云。黄连丸一名羊乳丸。肘后同忌猪肉芜荑。又疗消渴。浮萍丸方。浮萍 栝蒌根(等分)上二味捣筛。以人乳汁和为丸如梧子。麦饮服二十丸。日三服。三年病。三日瘥。(肘后文仲同主虚热甚佳)又疗面黄。咽中干燥。手足俱黄。短气。脉如连珠。除热...
...水分何以别之 第三十三问 心腹痛或又有小腹痛 第三十四问 下利经水反断 第三十五问 妇人昼则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 第三十六问 颠狂之病何以别之 第三十七问 病有一臂痛有两臂俱痛 第三十八问 妇人渴病与三消之病同异 第三十九问 腰痛如折 第四十...
...口渴不止者,为上消也。食入即饥者,为中消也。饮一溲二者,为下消也。其证虽有三,而要总属上伤燥热,下病湿寒,燥热在肝肺之经,湿寒在脾肾之脏,宜以八味丸主之,或以六味地黄汤加味主之。如渴欲饮水,水入即吐,小便不利者,以五苓散主之。如上渴而下淋...
...。而病又非止一症,必有兼症焉。如身热而腹痛,则腹又为一症,而腹痛之因,又复不同,有与身热相合者,有与身热各别者。如感寒而身热,其腹亦因寒而痛,此相合者也。如身热为寒,其腹痛又为伤食,则各别者也。又必审其食为何食,则以何药消之。其立方之法,必...
...探讨。 病与不病,取决于邪与正 中医讲天人合一,人生长在自然万物之中,与社会环境有很多相通或相同之处,人乃一小天地。万事万物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甚至可以互相影响、互相转化。曹东义提出,“无论是外来的,还是内生的邪气,都是由正气转化而来,比如‘...
...(此下谓清降之也,非攻下也。此等上热下寒,固是火不下降,然火之所以不降,非有寒以格之耶,治此者,成法甚多,未可概用寒下。且上热下寒与内热外寒,皆真寒真热也,与真热而现寒之假象,尚隔一层。)然而举世皆同执迷,至如《易》、《素》二书,弃如朽壤,...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