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中之阳)_《诀汇》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曰∶“似沉似伏,牢之位也。实大弦长,牢之体也。牢不可混于沉、伏脉,须细耳。沉如绵裹砂,内刚外柔,然不必兼大弦也。伏脉非推筋至骨,不见其形。在于牢,既实大,才重按之便满指有力,以此为别耳。”叔云∶“似沉似伏,犹不能作画一之论也。”...

http://zhongyibaodian.com/maijuehuibian/690-10-6.html

性功能障碍的_房事养生_【中医宝典】

...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就会引起相关脏腑的阴阳失调。这种阴阳失调的全过程,就是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即。换言之,就是病因作用于人体后引起的机体内部变化的规律。 这种规律的特点为邪正斗争、阴阳失调、脏腑功能紊乱、气机升降失常等。...

http://zhongyibaodian.com/yangsheng-2/a2244.html

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记中国灌肠式水饺发明人宋万贵_【中医宝典】

...食品科研部门的研究成果,使其水饺制作的工艺技术不断完善发展,还到国外传播水饺的制作工艺技术。著名营养问题专家于若木先生品尝宋老调理制作的水饺后欣然题词:“中华一宝”。 最让宋老难忘的是1987年春天,在德国城市莱比锡,他发明的灌肠式水饺...

http://zhongyibaodian.com/zs/20695.html

奇经八脉_《中医基础理论》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为苦寒热,阴维为苦心痛”(《难经·二十九难》),“阳维寒热,目眩僵仆;阴维心痛,胸胁刺筑”(《四言举要》)。(五)迹阴挢阳迹二经所表现的病变,一是筋肉屈伸运动的异常,一是眼睑开合的失常。故曰:“阴骄为,阳缓而阴急;阳迹为,...

http://qihuangzhishu.com/44/131.htm

方证是辨证的尖端——论“方证对应”的科学内涵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不解,多传于里;渐渐又认识到在表不解,尚有不少由表传于半表半里者,这是与汉前的经方家认识的主要不同,即汉前《神农本草经》、《汤液经法》的位概念只有表里理念,即“量疾病之浅深”,即不在表,则在里;发展至东汉,由于应用方证对应的经验而体会...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77186.html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_《中医外科学》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金匮要略》对后世外科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如治疗肠痈、寒疝、浸淫疮、狐惑等治体系方药,至今仍为临床所应用。西汉前后问世的《金创痪疚方》是我国第一部外科学专著,惜已失传。由此可见,到了汉代,从理论、实践、药物、手术、著作等多方面看,...

http://zhongyibaodian.com/waikexue/80-1-1.html

太阳证并治中篇_《医宗金鉴》_中医杂集书籍_【岐黄之术】

...恶寒则定然即见也。喻昌曰:仲景虑恶寒、体痛、呕逆、又未发热,恐误认为阴经之证,故早于篇首揭明此语之。程应旄曰:伤寒阴阳俱紧之,大不同于中风阳浮而阴弱之缓矣。证与兼得其实,然后乃得正其名曰,此太阳伤寒之,而非中风所能混也。魏荔彤曰:...

http://qihuangzhishu.com/337/24.htm

诊断学原则_《中医诊断学》_中医诊治书籍_【岐黄之术】

...就要求根据病人临床表现出的具体证候,从而确定病因是什么?位在何处?其病程发展及病变机理如何?如病人自诉发热,我们还不能得出辨证结果,只有进一步询问有无恶寒头痛,是否疾病初起,检查是否浮、舌苔薄白等,才可以初步确定是外感表证发热还是内伤里...

http://qihuangzhishu.com/92/5.htm

外科疾病的因病_【中医宝典】

...外科疾病的因病 外科疾多生于体表,易诊断,但每一种外科疾病都有不同的致病因素发病机理,中医临床主张“审症求因,辨证论治”,不同的因病,证候与治疗也就不同。因此,掌握因病,对于诊疗外科疾病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一节 致病...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1236.html

诊在医药方书中的位置与实际应用_诊断基础_【中医宝典】

...。 根据以上的事实说明仲景引法到经方中来,但没有即时得到继承推广。直到宋元时期医书专著日多,名家学者亦日出,证的结合应用才得到发展,但此时学成为专门之学与《内经》仲景时代的性质已不相同了,、证、的结合使用成为了另外的一种形式。在...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duan/a11294.html

共找到878,363个结果,正在显示第19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