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李念莪删本)伤寒一法,变态不测。其中立言之善,无出仲景。用药之善,须逊节庵。其于曲折之靡不详尽,余复何言?然犹有不能已于言者,在于条目之洪繁,而后学求之不易也。陶节庵曰∶得其纲领,易如拾芥,脉证与理而已,求之多歧,则支离破碎,如涉海...
...夫凡国博君尊者,未尝非法重而可以至乎令行禁止于天下者也。是以君人者分爵制禄,则法必严以重之。夫国治则民安,事乱则邦危。法重者得人情,禁轻者失事实。且夫死力者,民之所有者也,情莫不出其死力以致其所欲;而好恶者,上之所制也,民者好利禄而恶...
...,是阴极而阳生也。肾主其令,肾属水,主闭藏,沉而有力,如石之在水中,故曰石。夫升降浮沉之理,变化无穷,岂凿凿之七表八里九道能悉耶!且脾胃平和之脉,不大不小,不短不长,难以明状,惟以意消息之。彼二十四歌者,正如以管窥天也,噫!...
...通因通用之法也。以上四治,必伏其所主者,制病之本也。先其所因者,求病之由也。既得其本而以真治真,以假治假,其始也类治似同,其终也病变则异矣,是为反治之法,故可使破积溃坚,气和而病必已也。塞,入声。)帝曰∶善。气调而得者何如?岐伯曰∶逆之从之...
...后用药法象)。盖治病不达升降浮沉之理,虽愈亦幸耳。昔有病脾胃久衰,视听半失,淫雨阴寒,逾月不止,泄利体重肢节痛,大便泄下,小便闭,若用淡渗之剂,病虽即已,降之又降,是益其阴而重竭其阳,精神愈短。故必用升阳药,以羌活、独活、柴胡、升麻各一钱,...
...以热。必凉而行之。治热以寒。必温而行之。此亦欲其调和也。其间有正有权者。盖病有微有甚。微者逆治。理之正也。甚者从治。理之权也。...
...《本草》一经,撰自炎农。其种三百六十五,以象周天之数。汉末张仲景悉以《本经》撰方,治疗疾苦,其效如响。此《伤寒》、《金匮》所由称方药之祖也。自唐以降,药品日增,而性味多未研究,率皆师心自用。沿及宋、元,药益称倍,仍相谬误。即以《本经》制方...
...乃人身本气为病,则用药必以调和人身本气为着落。本篇各方,皆调和本气之方。时令之气之偏,人身本气自病之诱因耳。调和本气,处处乃有辩法。临床经验,自有理得心安之乐。王叔和书未读通,将《内经》“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的“寒”字,认为风寒的“寒”字,于...
...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 气能生血血能藏气 卷二下\脉法类(此卷是发《脉简补义》未尽之余义也) 单诊总按不同 浮沉起伏中途变易 脉不应病及脉平而死 脉中有线有吉有凶 脉有数道 止脉情势吉凶辨 摇摆之...
...作者:李东垣 朝代:元 年份:公元1271年—1368年 序 卷一\总赋 寒性 热性 温性 平性 用药发明 标本论 用药法 药性升降浮沉补泻法 五脏所欲 五脏所苦 五气凑五脏例 五行五色五味走五脏主禁例 手足三阳表里引经主治例 诸药泻...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