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机医学的文化背景与学术价值_【中医宝典】

...有很深的研究,“学足以溯河洛之趣,医足以逼岐黄之真”。易学、理学的阴阳学说、太极学说、元气学说是汪机“营卫”学说、培元学说形成的文化背景。 汪机30岁私淑朱丹溪,深受朱丹溪、李东垣学说的影响。以内经气血营卫立论,沟通朱丹溪、李东垣之说,...

http://zhongyibaodian.com/zs/21823.html

“四塔五蕴”——傣医的理论基础_民族中医傣医_【中医宝典】

...傣族医药学自成理论体系,"四塔"和"五蕴"是始终贯穿整个傣医学术的重要理论体系,也是研究傣医学术思想必须深入探讨学习的课题。 "四塔"(土、水、火、风)和"五蕴"理论派自南传佛教。在公元9世纪觉音所著的清净道论中,详细记述了"四塔"、...

http://zhongyibaodian.com/minzu/b12808.html

近代中医药界的抗争与革新运动_中国医学通史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恽铁樵著群经见智录,正面回应余岩的挑战。其间中西医界都发表了各自的看法,中医界以陆渊雷、吴汉仙、陆士谔等人的言论较有代表性,而西医界人士多是应和余氏的主张。1988年,杨则民著内经之哲学的检讨前所未有的理论高度研究内经,同时也...

http://zhongyibaodian.com/zhongguoyixuetongshi/1029-18-3.html

黄帝内经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医经著作。简称内经。以黄帝、岐伯等问答的形式写成。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系统性的理论医着,成书约在战国时期。原书十八卷,即素问针经(唐以后的传本改称灵枢)各九卷。内经具有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举凡人与自然、摄生、防病、...

http://qihuangzhishu.com/169/688.htm

黄帝内经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医经著作。简称内经。以黄帝、岐伯等问答的形式写成。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系统性的理论医着,成书约在战国时期。原书十八卷,即素问针经(唐以后的传本改称灵枢)各九卷。内经具有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举凡人与自然、摄生、防病、...

http://qihuangzhishu.com/196/2893.htm

针刺的角度方向深度_中医针灸技术_【中医宝典】

...之”;老年体弱,气血衰退;小儿娇嫩,稚阴稚阳,均不宜深刺。青壮之龄,血气方刚,可适当深之。 2.体度患者的体质、体形,有肥瘦、强弱之分。素问·三部九候论云:“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张志聪亦说:“知形之肥瘦,则知用针之深浅”...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jiu-2/b36499.html

李济仁_中医名医大全_【中医宝典】

...来,他们无论多么繁忙,每年都会定期返回家乡为乡亲们赠医施药。上世纪80年代以来,李济仁夫妇还为国内外1万余人次的患者提供了“无偿函诊服务”。独创新解 学文并茂传统医学到现代科学研究他注重融会新安医学学术思想以及内经理论与诊治方法,...

http://zhongyibaodian.com/mingyi/lijiren/index.html

五脏所合所荣所主五味所宜所伤之病_类经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爪也。五味篇曰∶肝病禁辛。)多食酸,则肉胝KT 而唇揭;(胝,皮浓也,手足骈胝之谓。酸木化,木能克土,故病在脾之肉与唇也。五味篇曰∶脾病禁酸。胝音支。KT 音绉。)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甘从土化,土能克水,故病在肾之骨与...

http://zhongyibaodian.com/leijing/481-8-8.html

味预兆的理论基础_中医疾病预测_中医诊治书籍_【岐黄之术】

...,故素问·五运行大论曰:“酸生肝,苦生心,甘生脾,辛生肺,咸生肾”。五味五脏的关系虽然都很紧密,其中又与心脾的关系最为重要,内经曰:“五味藏之于脾,以养五气”故脾为五味之主,人体对味的喜恶,皆通过脾变现于口,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

http://qihuangzhishu.com/128/160.htm

朱熹学术造诣

...蔡氏父子(蔡元定、蔡沉)编撰易学启蒙笃信和诠释河洛、先天之学,后世皆以此立言,阐发朱子的河洛先天思想。这个意义上讲,朱熹真正确立了河洛之学和先天之学在学界的地位而为后世大多易学家所认可。 朱熹十四岁,父去世,遵父遗命,他学于父友胡原仲...

http://wenxue360.com/author-info/1106.html

共找到893,388个结果,正在显示第19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