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古人治例.有从证不从脉.从脉不从证.一病而治各不同.或愈或不愈者.其故何也.答曰.此节庵先生以南阳治例.下一注脚也.惜乎有所未尽耳.盖从证从脉.各有其方.如脉浮为表.治宜汗之.然亦有宜下者.仲景云.脉浮而大.心下反硬.有热属脏者攻之.不...
...》云∶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经络空虚,邪贼不泻,或左或右,邪气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在经,则重不胜。邪入腑,不识人,入脏则难言,口吐涎。《千金》云∶岐伯中风大法有四。一曰偏枯,半身不遂。二曰风痱于身无痛,四肢...
...几乎不可不知。在脉诊的艰苦学习中,习医者也能充分体会重在临床实践,不可纸上谈兵的重要性。王叔和整理千古奇书《伤寒论》,著述传世佳作《脉经》,在中医学的发展史上,是重大的成就。这位太医令,也堪称难得的人才,为学医者作出了榜样。在对于中医学的...
...人身经脉流行,气血环转,上下内外,无有已时。如是则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得养,病邪不着,则何痛之有?“不通则痛”虽为后世医家之语,而实源于《黄帝内经》,如《素问·举痛论》云:“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
...不知何所据也.意者脏属阴主沉.腑属阳主浮.故以义取轻重为诊式耶.他本又谓内以候脏.外以候腑.其义亦犹此也.然考之脉经.及素难诸书.只论五脏之脉.于六腑之脉.虽言之而不详.六腑病脉.虽间或言之.诊法轻重亦未之及.盖谓脏脉可以兼腑欤.抑谓能知脏脉...
...的专著,全书共10卷、98篇、约10万字。王氏结合临床实践,首次对中医脉学理论进行系统全面的论述,奠定了脉学基础。《脉经》的学术成就和贡献,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确立脉象指下标准《脉经》以前的古典医籍和历史文献,如《内经》、《史记》、仓公诊...
...浮大而散.阴浮于阳同等.【歌曰】来往寻之状若迟.肾间生气耳鸣时.邪风积气冲背脑.脑后三针痛即移.缓脉.指下寻之.一来一往.如丝在机.不卷其轴.其状有似乎迟.此太阴湿土之气也.土气盛.则下加于肾.肾主藏者也.肾气被克而起.故曰肾者生气.肾开窍...
...历代书籍对数脉定义的说法,可以看到《脉经》正文的提法不够具体。它说:“去来促急。”这是一个原则的提法,没有什么规范的意义。同时,《脉经》在促脉下的解释又是:“来去数,时一止复来。”使促脉亦建立在一部分不够规范的基础之上了。《内经》对于数脉的...
...连贯性和整体性。如你所说,既然石淋的基本病机是“肾虚而膀胱热”(理),其基本治法必然是“补肾之虚,清膀胱之热”(法),那么体现这一治法的方药何在呢?从文献上看,首载于唐代《千金要方》与《外台秘要》中的治疗石淋的方药,却约皆为清热利湿,通淋排...
...太阴之脉,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是动则病舌根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心中急痛。胃病者,腹 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脉经》曰∶忧愁思虑则伤心,则苦惊喜忘善怒。心伤者,其人劳倦则头面赤而下重,心中痛彻背,其脉弦,此心脏...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