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数君王中医的纠葛(图)_【中医宝典】

...高等研讨医药,留下了最早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 西汉淮安王刘安,“博览群书”,“善医药”,被誉为我国最早的科学家,他从尿液中提取结晶,制成中药“秋石”,是古代制药的雏形。 三国时曹操子曹翕,对中医灸法情有独钟,曾撰写曹氏灸方七卷,...

http://zhongyibaodian.com/zs/33800.html

中医眼科学发展简史_中医眼科学_中医五官书籍_【岐黄术】

...年代之后,开始向着探索眼的解剖结构、生理病理,乃至辨证论治的方向进步。自从有文字出现以后,有关眼病的医药知识逐渐有了记载。不过,最初多散见于各种书籍文献之中。以后,随着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医药专书的出现,有关眼...

http://qihuangzhishu.com/82/3.htm

裘沛然_一、倡导“伤寒温病一体论”_中医名医大全_【中医宝典】

...汉代医学大家张仲景着伤寒杂病论,开辨证论治先河,为治疗外感热病树立圭臬。清代名医叶香岩创温病论,他以伤寒主六经,温病主卫气营血,是两门学问。自叶氏之说兴,中医界由此引起伤寒和温病二个学派长期的论争。裘氏于仲景、香岩学,寝馈50年。...

http://zhongyibaodian.com/mingyi/qiupeiran/525-3-1.html

脉学的现代发展_诊断基础_【中医宝典】

...不断发展给后人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经验和文献。近年来对中医脉诊学的研究亦不断的深人,其中对于传统脉学的客观化指标的研究,对局部脉象变化整体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所反映的信息的研究,对于脉象病证的关系的研究等,都做出了许多成绩并且还在深人。 中医脉...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duan/a11291.html

教学相长求真知——我的师承学习体会_【中医宝典】

...古文观止等著述,尝试着从多方面接触中国传统文化,学会了在提高自身文化底蕴的同时体悟和享受中医魅力。 在学习中,笔者还感受到,中医同中国的其它传统文化一样,强调“大智慧,大胸襟”,是在不断吸收、不断融合、不断发展的。在医学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

http://zhongyibaodian.com/zs/76625.html

中华医药奇葩——维吾尔医药_【中医宝典】

...主治等知识,曾吸引古希腊医学家非拉图的来访使者。希腊国王为得到此书,许诺为塔里木于阗国人建造宫殿,并为专程送药书的哈孜巴义的儿子陪嫁公主。维吾尔医药在当时的历史影响可见一斑。 成书于秦汉时期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新修本草神农本草基础上...

http://zhongyibaodian.com/zs/37446.html

温热经纬学术思想探析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温病思想形成的影响,体现了寒温融合治温病的学术思想。 温热经纬为晚清著名温病大家王孟英编著,该书收集编纂了上自黄帝内经,下至外感温病等有关温病学的论述,全书共五卷,可谓是集历代温病学大成,反映了王氏在温病学领域的深厚学术造诣...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78504.html

温病辨脉_温病正宗_中医医论书籍_【岐黄术】

...为医者当切记。)凡温病脉,中诊洪长滑数者轻,重则脉沉,甚则闭绝。此辨温病伤寒脉浮脉沉异治要诀也。凡温病脉,洪长滑数兼缓者易治,兼弦者难治。凡温病脉,沉涩小急,四肢厥逆,通身如冰者危。凡温病脉,两手闭绝,或一手闭绝者危。凡温病脉,沉涩而...

http://qihuangzhishu.com/723/74.htm

传统回族医药毅然破冰前行_民族中医回医_【中医宝典】

...地基也已告成,预计2月中下旬可进行试生产。建成后将拥有GMP认证标准厂房1.6万平方米,一期工程已建成8800平方米。 与此同时,记者获悉:四部回族医药学专著——回族医药学简史回族医学奥义中国回族医药回药本草——也于今年...

http://zhongyibaodian.com/minzu/b12849.html

中医文献中的脑——论脑内部结构_【中医宝典】

...天灵盖,下至天柱骨,都盈满着髓液。故奇病论谓“髓者,以脑为主”。脑髓不仅滋养脑体,化生神气,并且五脏六腑相联系,从而形成统一的整体。 脑颅:脑颅居于颈项之上,由脑宫外围多块骨骼组成。性源广嗣提出:“脑颅体,所以须用多精体……及...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1572.html

共找到688,268个结果,正在显示第19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