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医学文献—《难经》_医药之最_【中医宝典】

...穴;69~81难论针法。书中对命门和三焦的学术见解以及所论七冲门(消化道的7个冲要部位)和八会(脏、腑、筋、髓、血、骨、脉、气等精气会合处)等名目,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该书还明确提出“伤寒有五”(包括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

http://zhongyibaodian.com/yiyaozhizui/a11259.html

中医学与巫医关系_【中医宝典】

...客观条件。 一般认为春秋战国以前是我国“巫医结合”的时期,由此发展成为一门具有自己理论体系的应用科学。然而就医学发展本身的客观规律与实际而言,在医学理论化以前的漫长岁月中,经验医学始终是占着绝对主导的地位。实际上,即使在巫术盛行时期,以经验...

http://zhongyibaodian.com/zs/21014.html

阴阳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的规律。古代医家将阴阳学说与医疗实践相结合,用以解释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阐明脏腑组织的部位和属性,区分药物性能,诊断疾病性质等,逐步发展为具有中医学特色的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内容包括:①阴阳是自然界的根本规律...

http://qihuangzhishu.com/195/2255.htm

《素问•气厥论》中脏腑寒热相移次序解读_【中医宝典】

...理论体系形成的影响.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1,7(4):196~197. [4]顾植山.中医学的起源与医源于易论.国医论坛,1992,7(2):8~11. [5]顾植山.易学对中医学思想的影响.中华医史杂志,2001,31(3):160~...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1687.html

中医需要科学发展——兼与欧阳兵、赵荣波商榷_【中医宝典】

...的反馈系统。其发展的动力来源主要是理论与实践的矛盾运动,其理论体系和学术特征及知识范围都必然以实践为依据而与时俱进。把中医发展规律与中医固有理论混为一谈是错误的。 ●所谓“阳光”、“空气”、“土壤和水”都是中医学之树的生长环境,不是千年不变...

http://zhongyibaodian.com/zs/76197.html

中医学利用五行学说_【中医宝典】

...中医学利用五行学说来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说明机体病理变化,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五行学说将人体的五脏六腑分别归属于五行。从五脏的资生来看,肾水之精以养肝木,肝木藏血以济心火,心火之热以温脾土,脾土化生水谷精微以充肺金,肺金清肃下降以助肾...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0369.html

维吾尔族医学理论体系_【中医宝典】

...影响和作用。从而自从公元4世纪就创立了四大物质学说,并将这一哲学论理,不但广泛用于天文、地理、气象、农业等各学术领域,而且把它用于医学。它对研究和整理古代维吾尔人积累的大量临床经验,形成维医学特有的理论体系,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如把气质、...

http://zhongyibaodian.com/zs/37484.html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概述_儿科结缔组织病_【中医宝典】

...【概述】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或称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指无明显外源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但大多数是由于免疫反应引起的血小板破坏增加,故又名自身免疫性...

http://zhongyibaodian.com/erke-2/b2404.html

黑热病概述_传染病_【中医宝典】

...概述 黑热病又称内脏利什曼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经白蛉传播的慢性地方性。临床上以长期不规则发热、进行性脾肿大、消瘦、、白细胞减少及血浆球蛋白增高为特征。 病因 (一)传染源:患者与病犬为主要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中华白蛉是我国...

http://zhongyibaodian.com/chuanranbing-2/b919.html

外阴瘙痒的治疗周期_【妇科宝典】

...引起外阴瘙痒的原因有很多,很多妇科疾病的症状之一就是外阴瘙痒.如滴虫性阴道炎和霉菌性阴道炎就是引起外阴瘙痒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外阴瘙痒的病情往往在夜间就会加重,给患者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扰.那么患了外阴瘙痒应该怎样治疗呢? 治疗概述 就诊...

http://jb39.com/fk/22519.html

共找到8,815个结果,正在显示第19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