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的治则学说_【黄帝内经】

...研究治疗法则的学说称治则学说黄帝内经对治疗法则是颇有研究的,至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概括: 1.防微杜渐:包括未病先防和已病防变。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虚邪贼风,避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饮食有节,...

http://wenxue360.com/huangdineijing/archives/187.html

难经简介_难经_中医经论书籍_【岐黄术】

...寸口”,简便易行。确立了以手腕寸、关、尺为部,再分别每部浮、中、沉为九候的“部九候”脉诊法。难经在论述正常脉及各类疾病所反映出的病脉在疾病诊断上的意义,各类脉象鉴别等方面,均发挥了黄帝内经的理论,使学者更易于理解。23~29难...

http://qihuangzhishu.com/102/1.htm

阴三阳_思考中医_中医医论书籍_【岐黄术】

...少阳少阴,太阳太阴,直到第六篇阴阳离合论才明确提出阴三阳。厥阴、阳明的引入是中医阴阳论的一大特点。就是在二阴二阳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厥阴,一个阳明。阴阳这个概念在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都能找到,可以各行各业都在用它,但是,像厥阴、阳明这样...

http://qihuangzhishu.com/145/55.htm

中医养生理”学说_【中医宝典】

...德行”,就是道德行为。孔子“仁者寿”,“有大德必得其寿”;荀子:“有德则乐”,“乐则能久”;唐代大医药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写道:“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年”。“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大旨也”。所以...

http://zhongyibaodian.com/zs/37795.html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组成_中医基础理论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病在下者上取”(灵枢·终始)等等,都是在整体观念指导下而确定的治疗原则。总之,中医治疗学强调治病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要从整体出发,全面了解和分析病情,不但要注重病变的局部情况、病变所在脏腑的病理变化,而且更要注重病变脏腑与其他脏腑...

http://zhongyibaodian.com/jichulilun/44-1-2.html

薄荷连翘方_【中药方剂】中医药方,中药方

...目录 中医喉科学薄荷连翘方 ▼ 相关方剂 ▲ 返回目录中医喉科学:薄荷连翘方【处方】金银花30g,连翘15g,生地15g,牛蒡子9g,知母9g,鲜竹叶6g,薄荷3g,绿豆衣3g。【功能主治】祛风清热。主风热牙痛。牙齿作痛,牙龈肿胀...

http://zhongyaofangji.com/b/bohelianqiaofang.html

补虚为复正 虚人可攻邪——兼与刘世峰先生等商榷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包括长远疗效。这就是说,所有的理论的是与非都应该以能否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为准。如果经典的理论的确已经阻碍了中医的发展,那么修正、反驳经典也未为不可。但多数情况下,不是经典理论有问题,而是对于经典理论的误解,导致我们陷入无谓的争辩。 ...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78895.html

中医基础阴阳学说_【中医宝典】

...导致阴阳之间出现阴阳偏胜、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格拒和阴阳亡失等情况,是对机体各种病理状态的高度概括。 阴阳失调之说,首见于内经。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和素问·调经论的“阳虚则外...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0465.html

裘沛然_中医名医大全_【中医宝典】

...各家学说新编中国针灸学等30余种著作,所撰论文计30余篇。其中主编中国医学大成编,计950万字,对赵氏旧著作了大量删增。特别是其晚年的力作壶天散墨一书,以“扶择陈言,剖拆疑似,俯仰古今,直道心源”以议论精辟,见解高超,...

http://zhongyibaodian.com/mingyi/qiupeiran/index.html

程国彭_中医名医大全_【中医宝典】

...医门八法”。中医治疗疾病的方法很多,早在内经中已有论述。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在皮者,汗而发”。即用汗法治疗邪在表的方法。而至汉代张仲景伤寒论的问世,治病八法已初具规模,但论述不详。在其后的一千七百多年来众多医家尽管在临...

http://zhongyibaodian.com/mingyi/chengguopeng/index.html

共找到686,743个结果,正在显示第19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