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_老子道德经校释

...论衡初禀篇曰“人徒不召而至,瑞物不招而来,黯然谐合,自然道也。”即本老子,但“坦然”作“黯然”。此字景龙碑未刻,敦、遂本作“不言”,“不言”亦即“黯然”也。傅、范本作“默然”,与“黯然”形义相近,必有一是,当从之。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http://wenxue360.com/sikuquanshu/12589.html

老子·德经·第三十八评析

...道德经一方面是谈“道”,一方面是论“德”。老子认为“上德”是完全合乎“道”的精神。二十一章曾写道“孔德之客,唯道是从”;二十八“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五十一,“生而不有,为而不...

http://wenxue360.com/guji-shangxi/830.html

老子·德经·第五十九评析

...首先谈“治人事天,莫若啬”。上面提到,“啬”可以解释为治国安邦的根本原则,同时也可以解释为节俭的美德。老子提出“啬”这个观念,这在春秋末年的思想界是很独特的。老子把“俭”当作“三宝”之一,“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

http://wenxue360.com/guji-shangxi/851.html

老子·德经·第七十七评析

...贫富对立,阶级压迫的不合理现实,认为‘人之道’也应该像好比张弓的‘天之道’那样,‘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这是的主张,的愿望。可是,现实怎么样呢?现实是‘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老子校读第414页...

http://wenxue360.com/guji-shangxi/870.html

第四_老子道德经校释

...邢州本“湛似或存”下句“谁”下有“之”字。 谦之案傅、范本与王弼同。邢州本旧谓即遂州本,今知非是。又十四“是谓忽恍”,王昶曰“诸本并同,邢州本无此句。”案今遂州本实有,作“是谓忽怳”,此亦一证也。又“湛”,“没也。”小尔雅广诂...

http://wenxue360.com/sikuquanshu/12520.html

老子·德经·第四十七评析

...陈鼓应先生老子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依循着某种规律运行着,掌握着这种规律(或原则),当可洞察事物的真情实况。认为心灵的深处是透明的,好像一面镜子,这种本明的智慧,上面蒙着一层如灰尘般的情欲(情欲活动受到外界的诱发就会趋于频繁)。老子...

http://wenxue360.com/guji-shangxi/839.html

第十六_老子道德经校释

...致虚极,守静○。 谦之案“致”字,景福本、河上本作“至”。“笃”字,景龙本、景福本、赵孟俯本均作“○”。字鉴曰“笃,‘马行顿迟,从马,竹声。’俗作○。”又室町本“极”字“笃”字下有“也”字。 谦之案老子言“虚”共五见,惟五“...

http://wenxue360.com/sikuquanshu/12532.html

老子·德经·第六十五评析

...干系,但并不能得出直接的结论。因为就老子的本意来讲,绝对不是为迎合统治者的需要而提出一套愚民之术的。有的学者是愿人与我同愚,泯除世上一切阶级,做到物我兼我的大平等,这样自可减少人间的许多龃龆纷争。”(张默生老子第60页)也有学者...

http://wenxue360.com/guji-shangxi/857.html

第五十五_老子道德经校释

...也。王氏据误本作注,不能订正,遂使老子原文不可复见,惜之。 易顺鼎曰按释文云“河上本一作脧。”又引“脧,赤子阴也。”文无“脧”字,据此则唐本有之。玉篇亦云“脧,赤子阴也”,即本文之义。是文本收“朘”字,盖即出于老子。“朘”“...

http://wenxue360.com/sikuquanshu/12571.html

第十七_老子道德经校释

...“尚由由而进之”,注“犹豫也。”老子十五“犹兮若畏四邻”,与此“由其贵言”之“由”字谊同,并有思悠悠貌。故作“悠”字,义亦通。 成功事遂,百姓谓我自然。 严可均曰“成功”,各本作“功成”。 谦之案景福本、法京敦甲本作“成功遂事”,...

http://wenxue360.com/sikuquanshu/12533.html

共找到702,937个结果,正在显示第19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