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是我们讨论的这部书的核心,有关它的涵义我们应该很清楚。伤寒这个概念,在《素问·热论》里有很明确的定义:“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这个定义说明了伤寒的一个非常显着的特征,那就是发热的特征。凡是属于发热性的疾病,或者说凡是具有发热...
...《伤寒论》于伤寒外称中风,各详其脉证于六经篇。《病源》谓之中风、伤寒,其论即取论中六经脉证。《千金》、《外台》相承皆如此。泉案《金匮》有中风篇, 仲景不以此病同列于彼者,以此与伤寒相似,与痹、历节等不相似故也。巢氏以伤寒称之,最得其旨。...
...大难穷尽.今则其道将绝.时为雍言之.雍初得闻仲景之书.未甚领略.渐磨日久.及老后笃好之.叹已晚矣.昔仲景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撰伤寒杂病论.雍之用心.亦复为此.虽学识疏略.无高人之见.而一言一事.上必有所本.中必得于心.而后敢笔之于...
...宜大黄黄连黄芩泻心汤。(方见前)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鞕,呕吐而不利者,大柴胡汤主之。(方见前)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鞕,气上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
...伤寒温病,各不同气。《素问·生气通天论》: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阳强不能密,阴气令绝,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冬伤于寒,春必病温。金匮真言论: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冬伤于寒,即冬不藏精之变文也。阳生于春而长于夏,收于秋而藏于...
...、淡竹叶、地骨皮、山药之类治之。)或问丹溪云∶白浊之病,因何与前人所论不同,将古今异也。子能与我折衷乎。曰∶辨古今之得失,必以《内经》证之,是病自巢氏《病源候论》曰∶白浊者,由劳伤肾,肾气虚冷故也。由是历代方论宗其说,无异词,不唯白浊之理...
...猪苓十八铢(去皮) 泽泻一两六铢 白术十八铢 茯苓十八铢 桂半两右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匙,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太阳病,发汗已,脉浮弦,烦渴者,五苓散主之。(方见上)伤寒汗出而渴,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
...非浅药能治论 愈病有日期论 治人必考其验否论 防微论 知病必先知症论 补药可通融论 轻药愈病论 腹内痈论 围药论 卷下·书论(附∶科) 《难经》论 《伤寒论》论 《金匮》论 《脉经》论 《千金方》《外台》论 《活人书》论 《太素脉》论 妇科论...
...神农本草曰《本经》,黄帝灵枢、素问曰《内经》,皆圣经也。仲景先师,着卒病曰《伤寒》,着杂病曰《金匮》,此贤论也。医门圣经、贤论,犹儒者之五经、四书也。故医门经论,乃医学正传,其余《难经》、《脉诀》及后人一切方书,皆逐末亡本,肤浅不经,...
...又生气通天论曰∶四时之气更伤五脏,五脏六腑一病,则浊阴之气不得下,清阳之气不得上,今伤寒时病虽愈,浊阴清阳之气犹未来复,浊阴清阳之气未复,故余邪尚炽不休,走上而为目之害也。是以一日而愈者,余邪在太阳。二日而愈者,余邪在阳明。三日而愈者,余邪...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