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治。试思如果冬不藏精,别无受寒之事,则其病为纯虚,与温病何涉。盖喻氏只顾作文之排场,而不自觉其言之不切于病情也。原其邪之初受,盖以肾气先虚,故邪乃凑之而伏于少阴。逮春时阳气内动,则寒邪化热而出。其发也,有因阳气内动而发者,亦有时邪外感引动...
...梅翁幼郎,夏间患感证,见其发热口干,舌苔白腻,知有伏邪,思膏粱稚子,提携捧负,邪何由受。询其乳媪,据云向系楼居,近缘天暑,移住地房,霉气甚重,病因此受,亦未可知。予曰是矣。盖霉湿之气,从口鼻吸入,伏于膜原,酝酿为热,自里达表,不比风寒客于...
...沉肢冷为中气,今肢不冷者非;忽倒神昏似中风,然无口眼斜者又非。推其起病之初,有眩晕神疲等证。其神疲者必因湿困于脾也;眩晕者,无痰不作也。此宿伏之痰,与新侵之湿,相搏上冲所致,斯为中湿证也。即用宣窍导痰法加竹沥、姜汁治之,三剂而神醒矣。后用六...
...王节斋曰∶夏至后病热者为暑。暑者相火行令也,夏月人感之,自口齿而入,伤心胞络之经。其脉虚,或浮而大散,或弦细芤迟,盖热伤气则气消而脉虚弱。其为证,烦则喘渴,静则多言,身热而烦,心痛,大渴引饮,头痛自汗,倦怠少气,或下血、发黄、生斑,甚者...
...关键词:《古医籍各家证治诀微》 书评 ——读江一平等主编《古医籍各家证治诀微》之后 《古医籍各家证治诀微》又名《古医籍图书诀微》,本书通过古代医籍文献,探讨各家的证治的诀窍与微奥之处,使读者能在中医、针灸、各家学说诸方面有所受益与启迪。...
...愈上奔矣。宜于虚损门气急痰证求之。气急。而膈间更有刺痛处。宜分气饮。治嗽与喘。用五味为多。但五味有南有北。生津止渴。润肺益肾。治劳嗽者。宜用北五味若风邪在肺。宜用南五味。不若二者兼用。...
...观仲景论伤寒,则知中暑中 中热,同一夏令之病,但其脉证有虚实耳。何洁古强以动静分暑热,而与夏日伤冷之病并称乎?此亦名不正矣。大约暑之伤也,劳苦多得之。闱要云∶暑邪中太阳,开腠理,夺正气,若随汗大泄,邪不入里,所谓精气夺则虚。而发热者,虚火...
...外科著作。五卷。清·许克昌、毕法合撰。刊于1831年。 序(一) 自记 序(二) 重刻外科证治弁言 凡例 卷一 痈疽证治统论 痈疽部位名记 胃气论 论肿 论溃 论敛 论痛 论痒 五善歌 七恶歌 饮食宜忌论 阳痈证治则例 阴疽证治则例 烂溃...
...小柴胡和之。凡治伤寒,若汗下后不可便用参、 大补,宜小柴胡加减和之。若大补,使邪气得补而热愈盛,复变生他证矣。所谓治伤寒无补法也。如曾经汗下后果是虚弱之甚,脉见无力者,方可用甘温之剂补之,此为良法。其劳力感寒之证,不在禁补之例,看消息用之。凡治...
...病因,即暑邪。《素问·五运行大论》:「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其性为暑。」外感暑邪的发热病症。参见“暑热症”条。 ...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