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撰者。《针经指南》,古肥窦汉卿所撰,首标幽赋,次定八穴指法及叶蛰宫图,颇与《素问》有不合者。《针灸杂说》,建安窦桂芳类次,取《千金》禁忌人神及离合真邪论,未能曲尽针灸之妙。《资生经》,东嘉王执中叔雅,取三百六十穴,背面巅末,行分类别,以穴...
...三分.灸三壮.握拳取之.按∶中渚乃三焦所注之俞穴.若江之有渚.而居其中.故曰中渚.四、阳池(原穴)部位 在手腕上横纹陷中.证治 消渴口干.烦闷.寒热疟.或因折伤手腕捉物不得.臂不能举.针灸 针入三分.不宜灸.按∶阳池乃手少阳三焦所过之原穴....
...证治 久疟咳逆.心痛如锥刺.手足寒至节.喘息者死.呕痰实口中如胶.善噫寒疝.热病汗不出.默默嗜卧.溺黄消瘅.大便难咽肿.唾血若 癖.寒热咳嗽.不嗜食.腹胁痛.瘦瘠.手足厥冷.针灸 针入三分.可灸三壮.按∶太溪穴.肾脉所注为俞土.乃九针十二...
...子午流以十二经中的“五俞”穴(共66个穴位)为基础,配合日、时的天干、地支变易,推算经脉气血盛衰开阖情况,决定出某天、某时用什幺穴位。 【子午流】 是针灸取穴的一种古代学说。以十二经中的“五俞”穴(共66个穴位)为基础,配合日、时的天干、...
...故针药不能取也,以其皮肉血气各不相得故也。平按:《素问》“治”上无“婴”字;“争异”作“争黑”,新校正云:“详岐伯之对与黄帝所问不相当。”因引《太素》自“夫盐之味”至“血气争异”一段,谓:“《太素》与此经只三字不同,而注意大异。”复引杨注自...
... 针入五分.可灸三壮.按∶大陵乃心包络所注之俞穴.在掌后两骨结点之下.两大筋间之始.近大指前有大渊.小指后有阴 神门.成一横线.穴位宽大.故名大陵.四、间使(经穴)部位 在掌后三寸两筋间陷中.证治 心悬如饥.卒狂.胸中澹澹.恶风寒.呕吐....
...①针刺手法名。即出针。排是排除的意思。《素问·八正神明论》:“刺必中其荣,复以吸排针也。”《类经》注:“排,除去也。即候吸引针之谓。”②指较为密集而排列成行的多针刺法。...
...按时定穴,编成歌括十一首,使后之学者易为记诵,临用之时,不待思忖。”以后《针灸聚英》、《针灸大成》等书均转载,为子午流注配穴法的主要歌诀。《子午流注针经》针灸著作。三卷。约12世纪初金·何若愚撰于1153年。后经金·阎明广注释。卷上为流注指...
...列缺内通任脉.为灵龟八穴之一.待时而取之.作用最大.须用卧针.斜向内.久留其针.补泻寒热升降.各种手法.皆可取用.列缺上一寸半.腕后上三寸.即偏历穴.乃大肠手阳明经脉行至阳溪上.偏向臂内.别阳经脉.而历络于手太阴之经.故曰偏历.其十二经所行之...
...其实,刺实者须其虚,经气已至,慎守勿失,深浅在志,远近若一,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此节详注见下文。)《小针解》曰∶所谓虚则实之者,气口虚而当补之也。满则泄之者,气口盛而当泻之也。(此与下文针解篇皆释前篇之义,但此以气口言虚实,彼...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