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括痢疾之证,多因外受暑湿,内伤生冷而成。伤于气者,色多白,以肺与大肠相表里也。伤于血者,色多红,以心与小肠相表里也。其证后重下坠,里急而腹窘痛。又有寒痢、热痢、时痢、噤口痢之名,医者辨之。寒痢寒冷伤胃,久痢不已,或脏气本虚,复为风寒所乘...
...阳气不足之人。劳疟者,表里气虚,因劳所发。鬼疟者,本无疟鬼,邪气乱神。故治疟者,当察其邪之深浅,证之阴阳,必令其自脏而腑,自里而表,由阴而阳,由晏而蚤,引而散之,升而举之,使邪气得出,自然和矣。至于痰食血气,内寒内热等证,不过随其甚者而兼治之...
...,涎聚在心脾经,治宜定志丸。失志者,或事不如意,久思所爱。少阴心悸,乃邪入于肾,水乘心,唯肾欺心,火惧水也。治在于水,以茯苓导其湿,四逆散调之。枳实、柴胡、芍药、甘草是也。与惊悸不同,名亦谓之悸,故书以别之。发搐痰饮为证,脉必弦涩,皆用下之...
...脱下脱,用之皆效。盖元气之上脱由于肝,其下脱亦由于肝,诚以肝能为肾行气(《内经》谓肝行肾之气),即能泻元气自下出也。为其下脱亦由于肝,故亦可重用萸肉治之也。 【或问】 同为元气之脱何以辨其上脱下脱?答曰︰上脱与下脱,其外现之证可据以辨别者甚多...
...治?病的哪个阶段变其治?对此类问题目前缺乏明确的回答。 经方本原剂量考证结果说明方药可以达到这个量,有比现代相对较宽的剂量阈。在临床研究和动物实验中,我们体会到,临床要在随症施量治则指导下,对慢病和急病应该采取不同治疗策略,因为不同剂量体现...
...太阳经中之病,而虚实施治不同,宜以人参白虎汤主治之。【集注】方有执曰:蒸热谓之暑,伤暑谓之暍。汗出恶寒者,太阳表不固也。身热者,暑邪伤阳也。渴者,亡津液而内燥也。程知曰:此辨暑热脉证也。太阳中热者,谓是太阳表证而属中热也。均是太阳表病,汗出...
...□ 洪文旭 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笔者在临床中注重积累经验,现将三则临证治验介绍如下。 流行性感冒 王某,男,50岁,职工。2009年10月18日初诊。主诉近日偶感风寒,发病已2日。证见发热恶寒,鼻流流涕,咽喉疼痛,咳嗽无痰,口干思饮,体温...
...节有关。《素问,至真要大论》说:“火淫所胜,……民病泄注赤白,……腹痛溺赤,甚为血便。”指出本病的病因与气候有关,症状为腹痛,便下赤白。汉《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将本病与泄泻合称“下利”,制定了寒热不同的白头翁汤和桃花汤治疗本病,...
...于痢,临证时不可不细辨之。总之 治痢之大要∶一曰初起忌温补而宜通利,盖通利则肠中胶结之邪热可去,而温补则使热愈盛使气愈滞,必至 变坏;二曰宜通利而不宜急下,盖邪热胶结,类乎沟渠之壅塞,惟宜磨凿疏通,庶可逐渐打开,若急下则徒 损胃气,无济于事...
...,秋末早寒,皆能致病,但有无汗,实邪证候显然,即可谓之伤寒,不必尽属隆冬也。然太阳经也,膀胱府也,由经视府,则经为表,而府为里矣。上篇用桂枝汤解肌,所以治风伤卫之表也,而未及卫分之里,故又立五苓散一方,佐桂枝以和卫分之里焉。此篇用麻黄汤发汗...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