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臣曰:予生多疾,始入医门,凡与人诊脉看病,必先论病,然后立方,注明何证,应用何药,如何治法,医有证据,病家了然,以便更改药方。即另延医士,亦知前法,更有把握,是业医之道,务要虚心领会,以活人为念,切莫固执不通,自以为是,误人一命,终还一...
...是何处脉象有变化,便可提示相应部位、经络、脏腑发生病变的可能,而不是用一处或几处脉象来测知全身情况。 三部诊法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常用寸口、趺阳、太谿三部诊法。其中以寸口脉候脏腑病变,趺阳脉候胃气,太溪脉候肾气。现在这种方法多在寸口无...
...内”。因此,大肠经、胃经、小肠经、肾经、脾经有病时,于口咽部皆有相应的病理反应。上述说明经络与脏腑经气相通,经络加强和沟通了脏腑之间的联系,因此为疾病的先兆预测奠定了物质基础。二、经络是疾病传变的桥梁由于经络有高度的感应传导性能,纵横交错的...
...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伤寒杂病论》还强调了预防疾病和防止疾病传变发展,如提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这是在辨证论治的具体过程中深刻体现并发挥了《...
...唐容川曰∶五脏六腑病形百出,各有自为之病形,以为证据。如心为噫,非心只有噫之一症。谓无论何证,但见噫气,则知属于心矣。余防此。经云∶心为噫。唐容川曰∶噫者胸中结气,哽之使出。俗说是打嗝顿,非也。打嗝顿与噫,音义不符。打嗝顿是气厄于胸,而...
...脏腑言,则经络近脏腑远;以脏与腑言,则腑近脏远;以上下言,则上近下远。《素问·至真要大论》:“气有高下,病有远近,证有中外,治有轻重,适其治所为故也。”④指病程时间的长短。《灵枢·五色》:“察其沉浮,以知浅深,察其泽夭;以观成败;察其散抟,...
...清代医家。湖南长沙人。于中医解剖、生理颇有研究,尝撰《天癸非精血辨》、《妇人阴精辨》等文,多本《内经》而间有发明。又以人身之外体、五官、内体、脏腑、经络、穴道、运用等分部,着《人身通考》八卷,详于论经络及针灸之法。1882年刊行。...
...肿疡时呕,当作毒瓦斯攻心治之,溃疡时呕,当作阴虚补之,殊不知此大概之言耳。即《内经》诸痛痒疮,皆属心火之意。况今之热毒内攻而呕者寡,脾胃虚寒而呕者多,岂可执前圣之言,而药今人之病欤!刘河间曰∶夫疮疡时呕,当作湿气侵胃,倍用白术。朱丹溪曰∶诸...
...者,可推而知脏腑之受克于何脏矣。凡此变化,言不能穷,而总以五行之生克推之,自然有得。昔扁鹊见齐侯,一望而知其病在腠理;又五日,而知其病在血脉;又五日,而知其病在肠胃;又五日,而知其病皆在髓。望之时义大矣哉!今人虽不敢希古神医,而气色之现于面...
...全身气血,濡养脏腑组织; 三是感应传导作用:在针灸时,病人出现酸、胀、麻、重等感觉称为“得气”。针刺感觉沿着经络循行部位而传导、放射,称为“行气”。得气和行气现象,就是经络感应和传导作用的具体表现。当然,在病理状态下,经络亦可成为病邪侵入和...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