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陶华 朝代:明 年份:公元1368-1644年 伤寒琐言序 明理续论序 刻陶节《伤寒六书》序 伤寒琐言卷之一 辩张仲景伤寒论 治伤寒用药大略 伤寒言证不言病 厥分寒热辩 伤寒用浮中沉三脉法 浮 中 沉 伤寒传足不传手经辩 结胸解 ...
...发,则为伤寒,其病由表而渐传入里,寒邪郁久,化热而发,则为温病,其病由里而郁蒸外达。伤寒初起,决无里热见证∶温邪初起,无不见里热之证。此伤寒、温病分证用药之大关键。临证时能从此推想,自然头头是道矣。...
...里间张太医家一妇.病伤寒.发热.恶风.自汗.脉浮而弱.予曰.当服桂枝.彼云家有自合者.予令三啜之.而病不除.予询其药中用肉桂耳.予曰.肉桂与桂枝不同.予自治以桂枝汤.一啜而解.论曰.仲景论用桂枝者.盖取桂枝轻薄者耳.非肉桂之肉浓也.盖肉桂...
...论伤风初治 论伤寒初治 论伤食初治 论伤暑初治 论伤湿初治 论燥病初治 论火病初治天师曰∶初治者,首先宜以此治之也。初病伤风,即以伤风治之;初病伤寒,即以伤寒治之;初病伤食,即以伤食治之也。凡人病初起之时,用药原易奏功。无如人看不清,用药...
...丁未五月.乡人邢原晖病伤寒.寒热往来.心下郁闷.舌上白滑苔.予曰.舌上滑苔有数证.有阴阳脉紧.鼻出涕者.有脏结而不可治者.有温瘴.丹田有热者.有阳明.胁下坚者.此证属阳明.宜栀子汤吐之于前.小柴胡继于其后.数日汗解而愈....
...精髓,于临证中广泛运用其方药于各种病症之治疗,卓有成效。著《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三书,互相发明,浑然一体,不可分割,全是临证经验的总结,贯穿以阴阳为总纲,万病不出六经宗旨,不出一元真气的学术思想。特重阳虚阴盛之阐发,达到...
...发热、伯冷、咳嗽等等以及病人的表情,还要按一下病人的脉搏,这一系列的症状称做为症候群,综合在一起的症候群,中医就称它为“证”。通过对“证”的仔细辨别,就可以讨论治疗,然后处方用药。这样的全过程,叫做“辨证论治”。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
...二十四种,湿温居半,可见湿热为病最多。□虚烦头身不痛,无汗而脉鲜紧;虚烦者,七情六欲以致肾水虚,而心火烦躁,或杂病后余热未净而烦,或劳役气衰火旺而烦,或阴虚相火动而烦。有类伤寒初证,外亦发热,但头身不痛,脉不紧数为异。虽阴虚亦恶寒而不甚,脉亦...
...刘公所驳,似为大阙,后人无议为也。且仲景之书,流传既久,鱼鲁实多,微辞奥旨之互见。残简断篇之后,先朱公既未知其文,又不知其证候。然自汉魏以来,高人逸士所着,不传于今者,何可胜数。因出示诸书,曰郭白云《伤寒补亡》、庞安常《卒病论》、韩 和《微...
...初得时行赤色,头痛项强,兼治贼风走疰寒痹,赵泉黄膏。大黄 附子 细辛 川椒 干姜 桂枝(各一两) 巴豆(五十粒)咀,苦酒渍一宿,以腊月猪 一斤,煎调火三上三下,去滓收之。伤寒赤色,热酒调服梧桐子大一枚,又以火摩身数百遍,兼治贼风最良。风走...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