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经穴别名。《素问·水热穴论》:“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泻胸中之热也。”王冰注:“膺俞者,膺中之俞也,正名中府。”见中府条。②前胸两则的穴位。《素问·气穴论》:“膺俞十二穴。”王冰注:“谓云门、中府、周荣、胸乡、天溪、食窦,...
...族弟应章,胃脘当心而痛,手不可近,疑有瘀血使然。玄胡、五灵脂、牡丹皮、滑石、川芎、当归、甘草、桃仁、桔梗、香附,水煎,临服加韭菜汁一小酒杯,其夜痛止得睡,饮食也进。惟大便下坠,逼迫不安,此瘀血已动,欲下行也。前剂减去韭菜汁,一帖全安。...
...也叫“腧穴”或“输穴”。即广泛地指穴的总称,也即穴的别名。五俞穴的一种,均位于手或足部。《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所注为俞」。也就是在经脉流注方面好像水流逐渐淮集输注到更大的水渠一样。全身十二经各有一个俞穴,又称“十二俞穴”,其名称是:肺...
...五脏之气输注于背部的五个俞穴。《灵枢·背腧》:“愿闻五脏之腧。”即肺俞、心俞、肝俞、脾俞和肾俞。这些穴位与五脏之气相通,临床上具有诊察和治疗本脏病证的作用。...
...也称“五输穴”,这是一些位于四肢远端(上肢在肘部以下,下肢在膝部以下)常用穴位的总称,其中属于五脏(五条阴经)的穴位各有五个腧穴,即井、荣、俞、经、合共二十五穴。左、右侧共五十穴。叫“脏俞五十穴”。用于六腑(六条阳经)的穴位各有六个腧穴,...
...上古医家。一作俞柎。据《韩诗外传》载,俞为医可使“死者复生。”实为牵强附会之说。相传俞治病多采用外科手术,除体表切割手术之外,尚可做腹部手术。《史记·扁鹊传》载:臣闻上古之时,医有俞跗,治病不以汤液醴酒,镵石蹻引,案扤毒熨,一见病之应,因...
...一指禅推、摩胃脘部约6分钟;按、揉中脘、气海、天枢、足三里各一分钟;从上脘至气海,用拇指往返推5~6遍。 患者俯卧位:一指禅推背部脊柱两旁膀胱经循行路线至三焦俞,往返4~5遍;较重按、揉肝俞、脾俞、胃俞、三焦俞、大肠俞各一分钟。 患者坐位:拿...
...推、摩胃脘部约6分钟;按、揉中脘、气海、天枢、足三里各一分钟;从上脘至气海,用拇指往返推5~6遍。 患者俯卧位:一指禅推背部脊柱两旁膀胱经循行路线至三焦俞,往返4~5遍;较重按、揉肝俞、脾俞、胃俞、三焦俞、大肠俞各一分钟。 患者坐位:拿肩井...
...积累经验甚丰,为教学之需,编撰了《分经药性赋》《外科汤头》《疡科歌诀》《医学集成》等用以启蒙的入门读物。 俞氏外科,始于明代崇祯年间,世居德清下高桥。相传俞氏乐善好施,曾得一道长传授炼丹之术,七传至燧田。俞燧田,生于1855年,卒于1931...
...膺俞第二行左右十二穴(图)府(素作俞.)二穴.在巨骨下璇玑旁各二寸陷中.仰而取之.(明云.仰卧取之.)针三分.灸五壮.明下云、输府灸三壮.中二穴.在 府下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明云.仰卧取之.)针四分.灸五壮.明下云、输府下一寸.灸三壮...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