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气_黄帝内经太素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四字,甲乙经无,注曰:“太素云:非灾风也。”考仁和寺本,仍作“非实风又”,或皇甫氏另有所本也。注“名为实风”,“名”字仁和寺本残缺不完,只余下部“口”字,据下文“名虚风”,谨拟作“名”。“今四时”之后原缺一字,谨拟作“之”字。邪气...

http://zhongyibaodian.com/taisuzhenben/106-30-1.html

诸原所生_黄帝内经太素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编者按:此篇见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八十一难五脏皆以第三输为原,各二,以为十原也。又取手少阴经第三输二,为十二原;六腑皆以井、荥、输、经四穴之后别立一原,六腑各二,为十二原。然则,五脏六腑合有二十四原。...

http://zhongyibaodian.com/taisuzhenben/106-22-3.html

人迎脉口诊_黄帝内经太素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在太阴”八字。盛则胀满、寒中、食不化,寸口阴气大于人迎三倍,病在太阴,太阴之病自有虚实,是以寸口阴盛,则腹中寒气胀满,有寒中食不化也。平按:“寒中食不化”甲乙作“寒则食不消化”。虚则热中、出糜、少气、溺色变,阴虚阳气来乘,肠胃中热,故...

http://zhongyibaodian.com/taisuzhenben/106-15-4.html

量缪刺_黄帝内经太素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五脏,散于肠胃,阴阳更盛,五脏乃伤,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脏之次也,此阴阳二邪俱盛,从于皮毛,至于五脏,故以五脏为次也。平按:甲乙无“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九字。“阴阳更盛”素问甲乙作“阴阳俱感”。如此则治其经焉。今邪客于皮毛...

http://zhongyibaodian.com/taisuzhenben/106-24-1.html

素问简介_【黄帝内经

...校正云本篇亡在王冰之前,属后人补遗之作。 南朝齐梁时期的全元起曾为素问作注,但是全元起本亡佚于南北宋之交。 至唐代,王冰对素问进行了编次和注释,是为增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共二十四卷,在北宋经林亿等人校正后遂广为流传。 中文名称:...

http://wenxue360.com/huangdineijing/archives/199.html

太素脉的出现及其性质_中医切诊_【中医宝典】

...太素这个词是很古老的,列子·天瑞:“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太素脉只不过是诊脉占验的一种手段以太素脉为名而已,与太素这个词意是没有什么关系的。 “太极图说”在宋儒的倡导下当时已经盛行,这时又有人以太素之名名...

http://zhongyibaodian.com/qiezhen/a11604.html

生病之真法的读书笔记_【中医宝典】

...人为什么会生病?孩子生病怎么办?什么人生病不看医生? 理解中医精华者很少会生病,一般情况下生病也不用看医生。 不懂中医怎么办?理解一些大原理,也可以做到很少生病。 本文是tuenhai(tuenhai.com)阅读生病之真法的...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2405.html

素问的文化渊源_【黄帝内经

...素问“素者,本也;问者,皇帝问于岐伯也。”岐伯乃上古医学先知,因此就诞生了以皇帝与先知们问答形式撰写的综合性医学文献——黄帝内经素问。 中医基础理论著作。黄帝内经组成部分。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共9卷81篇。素问之名最早...

http://wenxue360.com/huangdineijing/archives/203.html

经脉厥_黄帝内经太素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嗌肿痓治主病者”,见素问卷十二第四十五厥论篇,自“巨阳之厥”至“以经取之”,又见甲乙经卷七第三。自“足太阴脉厥逆”至“嗌肿痓治主病者”,又见甲乙经卷四第一中篇。自“肾肝并沉”至末,见素问卷十三第...

http://zhongyibaodian.com/taisuzhenben/106-27-2.html

杂刺_黄帝内经太素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一则四时不同,二则生病有异,灸刺总而要之,何者为贵?平按:灵枢“宝”作“定”,下同,注云:“一本作宝。”岐伯对曰:四时之气,各有所在,灸刺之道,得气穴为宝。灸刺所贵,以得于四时之气也。平按:甲乙“气穴”上无“得”字。故春取经血脉分...

http://zhongyibaodian.com/taisuzhenben/106-24-6.html

共找到470,826个结果,正在显示第18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