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脉要精微论》曰∶“持脉有道,虚静为保。”(切脉之道,贵于精诚,嫌其扰乱,故必心虚而无他想,身静而不言动,然后可以察脉之微而不失病情也。保者,不失也。若躁动不安,瞻视不定,轻言谈笑,乱说是非,不惟不能得脉中之巧,适足为旁观者鄙且笑也...
...类?师日:其脉自浮而弱,面乍白乍赤。”都说明精神情绪对脉象有影响。其他如气候等对脉象亦都有影响。这些问题都应考虑在内。 舌诊也同样存在个体的差异,例如由于生理的原因,舌质可稍红或稍淡,《辨舌指南》引《利济外乘》中说:“无病之舌,形色各有不同...
...合.故人气有不离如此也.乃人又有平生之诊者.阴阳之禀.气态各不同.则其脉亦异.如六阴六阳.以至老少肥瘦.脉必不一.善脉者.必先察其本元之候.其胃气藏真.与四时之正反.老少之攸分.而后及其病脉.以兹四诊.兼之望闻问谓之七诊.而脉之道得矣.今世...
...也,故不至于数也。此为诊要理极,故为毕也。平按:《素问》“数”上有“可”字。注“肺气”,袁刻作“肺脉”。诊病之始,五决为纪,欲得其始,先建其母。所谓五决者,五脉也。诊五脏之脉,以知其病,故为其母。母,本也。平按:《素问》“得”作“知”。是以...
...叔和《脉经》止论二十四种,若夫长短二脉,缺而不载;牢革二脉,混而不分;更有七至名极,即为疾脉,是指下恒见者,又何可废乎?共得二十八脉,缕析而详为之辨,稍挟疑溷者,悉简其讹,从来晦蚀之义,今始得而昭明;然皆考据典章,衷极理要,终不敢以凭臆...
...作者:滑寿 朝代:元 年份:公元1359年 序 脉象大旨 左右手配脏腑部位 五脏平脉 四时平脉 呼吸沉浮定五脏脉 三部所主 诊脉之道 脉阴阳类成 妇人脉法 小儿脉 诊家宗法 附录 诸脉条辨 持脉总论 ...
...不可内消也。” 《濒湖脉学》:“寒则牢坚里有余,腹心寒痛木乘脾,疝癫据瘕何愁也,失血阴虚却忌之。” 《诊家正眼》:“牢主坚积,病在乎内,左寸之牢,伏粱为病;右寸之牢,息贲可定;左关见牢,脉家血积;右关见牢,阴疼痞疼;左尺牢形,奔豚为病;右尺...
...一、脉诊总纲是阴阳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问曰:脉有阴阳者,何谓也?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当归四逆汤证。结果我给出的却是四逆散方加味。众皆不知...
...。太过之岁,从左尺浮分起立春;不及之岁,从左关中分起立春。根据次而推之,必于平旦,阴气未散,阳气未动,饮食未进,衣服未着,言语未吐之时,清心调息,逐部细究,则时令之病,可以前知。诊得六部俱平则已,若有独大、独小、独浮、独沉、独长、独短,与...
...按而得之,问而极之,为之奈何?察色之明,按脉之神,审问之工,为诊之要,故并请之。平按:《甲乙》无此一段及下“岐伯答曰”四字。“问其病”,“问”字原钞作“间”,谨依《灵枢》及本注作“问”。岐伯答曰:夫色脉与尺之相应也,如桴鼓影响之相应也,不得...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