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血气形志译文

...与足太阴脾经为表里。这是足三阳经和足三阴经之间表里配合关系。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太阴心经为表里,手三阳三焦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为表里,手阳明大肠经与手太阴肺经为表里,这是手三阳经和手三阴经之间表里配合关系。现以知道,疾病发生在手足阴阳使二经脉...

http://www.wenxue360.com/guji-fanyi/807.html

中医药调理亚健康有优势_养生文化_【中医宝典】

...扶正祛邪”目的。《灵枢·经脉》说:“经脉者,所以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指出经络不通可以导致疾病发生,那么疏通经络可防病治病。 3.以情胜情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悲胜怒”、“喜胜忧”、“思胜悲”、“怒胜思”、“恐胜喜...

http://zhongyibaodian.com/yangsheng-2/a5225.html

中医药调理亚健康有优势_【中医宝典】

...刺激经络、腧穴,促使机体气血流通,达到“扶正祛邪”目的。《灵枢·经脉》说:“经脉者,所以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指出经络不通可以导致疾病发生,那么疏通经络可防病治病。 3.以情胜情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悲胜怒”、“喜...

http://zhongyibaodian.com/zs/79212.html

虚实篇_《经络全书》_中医经论书籍_【岐黄之术】

...《素问》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寸脉急而尺缓者,经络皆实也。脉口热而尺寒者,络虚而经实也(脉口,即寸口)。尺脉满,脉口寒涩者,经虚而络满也(满,即实也)。大热病,气热脉满者,重实也(气与脉俱实也)。脉虚(经云∶脉虚者,不象阴也。然气口...

http://qihuangzhishu.com/729/125.htm

经络_中医辩证经络辩证_【中医宝典】

...依据疾病所患部位和按经络在人体循行分布,可以推求疾病所属何经,从而指导临床按经用药,可以提高疗效。因此,辨经络部位对于临床诊断与治疗有着极其重要意义。如《外科大成·经络大略》中说: “人生之有经络,犹地理之有界分,治病不知经络,犹捕盗...

http://zhongyibaodian.com/bianzheng/b32323.html

经络组成和作用_《针灸学》_中医针灸书籍_【岐黄之术】

...皮肤上分属部分为依据而划分,故《素问·皮部论篇》指出:“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由于十二皮部居于人体最外层,又与经络气血相通,故是体机卫外屏障,起着保卫机体、抗御外邪和反映病证作用。近现代临床常用皮肤针、穴位敷贴法等,...

http://qihuangzhishu.com/93/3.htm

现代中医药发展冷思考-学术道路“迷惘”_【中医宝典】

...构成和临床技术积累情况来看,尚不足以证明一个新的医学体系已经诞生。 这并非是我们专家不努力,而是当今支撑医学研究现代自然科学技术,还不能提供诠释沟通中医和西医两种医学体系语言技术。虽然我们坚信,人类终归会探索到中西医在认识论上“...

http://zhongyibaodian.com/zs/25299.html

察颜切脉 先辨阴阳_中医切诊_【中医宝典】

...张仲景将伤寒病分为阴证、阳证,以三阴、三阳为总纲。明代医家张景岳也强调,“凡诊脉施治,必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 阴阳,既能概括整个病情,又能用于一个症状分析。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出:“察颜切脉,先辨阴阳。”,还说“阳病治阴...

http://zhongyibaodian.com/qiezhen/a11499.html

阴阳学说形成_中医理论_【中医宝典】

...通过对阴阳学说形成考察,可见古代阴阳范畴,是实体、形式、属性统一,也是自然现象、行为义理、宇宙图式统一。 阴阳学说源于古人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易传 ·系辞下》)取象思维。当人类从混沌向文明迈进时,对人类...

http://zhongyibaodian.com/zhongyililun/a10965.html

调经论·素问·黄帝内经

...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 帝曰:实者何道从来?虚者何道从去?虚实之要,愿闻其故。 岐伯曰:夫阴与阳,皆有俞会,阳注于阴,阴满之外,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

http://wenxue360.com/guji/1025.html

共找到908,346个结果,正在显示第18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