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中医学发展相关性探讨_中医文化中医理论_【中医宝典】

...和疾病转归时广泛应用。可以说,正是在借鉴《易经》阴阳观念基础上,中医学阴阳学说才得以进一步形成。中医阴阳学说形成发展,逐渐导致了经络学说、脏腑学说、气血津液等一系列中医学理论形成发展。针灸子午流注即是根据《易经》《黄帝内经》...

http://zhongyibaodian.com/wenhua/b35405.html

中医需要科学发展——兼欧阳兵、赵荣波商榷_【中医宝典】

...□ 刘刚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科学发展观”,就是强调清醒地认识过度开发增长过度发展负面效应和终极限度,珍视我国多民族文化传统生态智慧,从而探求可持续生存可能性。 ●无论中医学还是西医学,都是在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无数人实践信息...

http://zhongyibaodian.com/zs/76197.html

中国古代著名医书简单介绍_【中医宝典】

...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解释生理、病理现象,指导诊断治疗;把阴阳对立统一看成是宇宙间万事万物产生、发展、变化普遍规律。人体在正常情况下阴阳平衡,一旦这种平衡被破坏,就会生病,强调精神社会因素对人体及疾病影响及疾病预防,反对迷信鬼神。全面...

http://zhongyibaodian.com/zs/39690.html

《温热病指南集》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温病著作。一卷。原题清·陈平伯撰。刊于1809年。本书首述温热病大意,次为风温证条例,论述风温诸证证治,介绍其立法及具体方药。论说十分详细具体,能逐条予以考辨分析,在温病学派中有一定影响。后列湿温证条例,内容《湿热条辨》大致相同。现存...

http://qihuangzhishu.com/194/1376.htm

《温热病指南集》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温病著作。一卷。原题清·陈平伯撰。刊于1809年。本书首述温热病大意,次为风温证条例,论述风温诸证证治,介绍其立法及具体方药。论说十分详细具体,能逐条予以考辨分析,在温病学派中有一定影响。后列湿温证条例,内容《湿热条辨》大致相同。现存...

http://qihuangzhishu.com/196/2170.htm

舌诊脉诊发展时间差别_诊断基础_【中医宝典】

...时期没有受到伤寒家重视,却对温热学发展起到了重大影响,以对脉诊冲击结合,形成了中医学最具特色诊断手段之一。 明清以后,温热家兴起,舌脉学发展进人高潮,先后刊行有关舌脉专著,主要有申斗垣《伤寒观舌心法》、张诞先《伤寒舌...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duan/a11305.html

江苏省中药资源生产发展战略研究_【中医宝典】

...合力联动。 利用江苏省国民经济大环境有利条件,充分发挥小中见大资源优势、发展家种药材自然环境优势、实力雄厚科技优势、以及全国大型、重点制药企业吸纳原料加工优势,奠定江苏省中药资源生产发展基础和条件,组合形成跨区域原料生产制药...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5340.html

历史上藏医药发展(3)_【中医宝典】

...一千二百二十种。比李时珍《本草纲目》媲美。 公元1888年,十三世达赖喇嘛土登嘉措任命药王山最优秀名医洛桑桑布和丹增嘉措二人为他保健医生。并指示:“在药王山利众医学院以讲授和传播医学为主,衰退者恢复,未衰者发展,要宏扬医学事业”。给太医丹增嘉措...

http://zhongyibaodian.com/zs/30754.html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_【中医宝典】

...中医学史上温病学派创始人,其声望地位,并不在“金元四大家”之下,也是名贯大江南北人物。其著作《温热论》,是学习温病学说必读书。其后,温病学派出现了很多著名医家和论著,但是都未离开他所创建理论体系。叶天士还留下了不少医案记录,他十分...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2620.html

今文经学古文经学之争_儒家_【文学360】

...西汉时期,今文经学盛行,当时各经(“五经”、“六经”)博土均由今文经学派把持。西汉末年平帝时期,曾设古文经博士,以今文经博土对抗。王莽改制失败后,东汉光武帝又废古文经倡今文经,但古文经仍在民间有相当影响。同时,随着今文经学研究日渐走向繁琐,...

http://wenxue360.com/archives/5077.html

共找到931,847个结果,正在显示第18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