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此为阳气内虚,寒湿束表,邪伏少阴。治宜温补阳气以化湿邪,兼用发表之药透其邪气。治内先安外,表清则邪却。 药用麻黄、桂枝、细辛各10克,附片30克,独活15克,淫羊藿30克,浓煎300毫升,分3次温服,每日一剂。服药须臾,啜热粥一两余以助...
...病症,恢复健康脾胃。当然,出现胃痛需警惕胃的器质性病变,最好去医院做胃镜检查。 脾阳虚衰,阴寒内盛所表现的证候。又称脾阳虚寒症。多由脾气虚症发展而来,或过食生冷,或肾阳虚,火不生土所致。临床表现,腹胀纳少,腹满时减,腹痛喜温喜按,口泛清水,...
...何以谓之伏.推筋按至骨.伤寒欲汗阳邪解.厥逆脐疼温药服.(濒湖曰.伤寒一手伏.曰单伏、两手伏、曰双伏、不可以阳症见阴为诊.乃火邪内郁.不得发越.阳极似阴.故脉伏、必有大汗而解.不可发表.又有夹阴伤寒.先有伏阴托内.外复感寒.阴盛阳衰.四肢...
...有下后病愈,二三日前证复发者,仍照前法治之,不必疑惧。总之,瘟病从无阴证。治法,病初以解毒散结清热导滞为主,病后以生血养阴为主,始终不可用发散温补开胃健脾之药。...
...外科治法 外科疾病的治疗方法,分内治和外治两大类。内治之法基本与内科相同,从整体观念出发,进行辨证施治,但其中透脓、托毒等法,以及结合疾病应用的某些方药,则有显著区别,也为外科的特点。而外治中的外用药物、手术疗法和其他疗法中的药线、垫棉,...
...面色惨白。治法宜宣阳透伏治之。因寒者以姜附为君,因湿者以苍果为君,日久不愈者以温补为宜。(歌括)牝疟邪气伏于肾,盛夏纳凉多饮冷,寒多热少邪伏结,阳不制阴牝疟成。寒盛热微惨振粟,面色淡白脉迟沉。宣阳透伏寒姜附,温加苍果久补温。(注释)惨戚振粟:...
...(附∶大黄扫毒汤)疮疡以疔毒为最紧要,因其毒发于脏腑,非仅在于经络。其脉多见沉紧。紧者毒也,紧在沉部,其毒在内可知也。至其重者,发于鸠尾穴处,名为半日疔,言半日之间即有关于人性命也。若系此种疔毒,当于未发现之前,其人或心中怔忡,或鸠尾处...
...紫石英30克(先煎)。 加减 :五更泄泻者去当归,加四神丸12克(吞),以温涩止泻;浮肿者,加车前子15克,泽泻15克,以利尿退肿;合并脾阳虚而纳少腹胀、四肢倦怠者,加炒白术12克,干姜6克,茯苓12克,炙甘草6克,以温补脾肾调冲任。 3. ...
...经脉、通利经络气血、祛寒解凝的作用,一般用于治疗寒湿痹痛、血虚气弱等证。 伏针,是指在每年夏季的伏天施行疤痕灸法以治疗陈伤久病、顽固之疾,其效果要比在冬春寒冷季节时为好。伏针在杭嘉湖地区较为流行,因该处属太湖流域,农村以种植水稻为主,从夏至播...
...目眩耳聋,或周身发热,或觉短气,或咳喘,或心中发热,思食鲜果,而食后转觉心中胀满病加剧者。宜用拙拟理饮汤。服数剂后,心中不觉热、转觉凉者,去芍药。或觉气不足者,加生箭三钱。此证如此治法,即方书所谓用温燥健补脾胃之药可以制伏相火。不知其所伏者非...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