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诸前贤成一统——针灸大成_针灸文化_【中医宝典】

...擅长针灸,对于内、外、妇、儿各科,也有很深造诣。因针药兼精,医术高明,曾历任明世宗侍医、楚王府良医、太医院医官等职。在行医生涯中,足迹遍及到过江苏、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福建等地。 杨氏治疗众多病例中,有一例刊行针灸大成...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jiu-2/a15425.html

清代前中期医学典籍整理研究_中国医学通史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研究著作在百种以上。首先是明代已显端倪学术之争,到了清代则更为明朗。主张错简重订或主张维护旧有编次不同医家,观点比较强烈,均竭力宣称自己最能反映张仲景原意。清代主张错简重订代表医家是喻昌,其尚论篇影响之大超过了明代方有执...

http://zhongyibaodian.com/zhongguoyixuetongshi/1029-16-3.html

明代医事制度_中国医学通史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医药家王履、李时珍等曾任过王府良医。三、地方医事制度洪武十七年(1384)规定,府、州、县均设专职医官。府设医学正科1人,州设典科1人,县设训科1人,负责辖区医药卫生。据顺天府志等载,各县还设有惠民药局、养济院安乐堂。(一)惠民药局...

http://zhongyibaodian.com/zhongguoyixuetongshi/1029-15-2.html

中医词典拼音L:第二篇_中医词典k~l~m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履巉岩本草药学著作。三卷。宋·王介编撰并手绘。书成于1220年。作者根据在山中采药临床用药实践与见闻,选出206种有效地方草药,按照实物形态生动地绘成彩色图谱,并记述了别名、性味、功效主治及附方等。书中药物彩绘逼真,易于识别。...

http://zhongyibaodian.com/zhongyicidian2054/191-2-2.html

三国晋南北朝医学家传记_中国医学通史_中医杂集书籍_【岐黄之术】

...指责者那样,完全已非本来面目。除以上有关脉学整理伤寒杂病论之外,王叔和在养生方面还有一些精辟论述。王氏在养生学上属于医家养生流派,主张从起居饮食方面进行谓摄,以求得长寿,却病延年。提出饮食不可过于杂乱,要适量,是我国早期对饮食制度...

http://qihuangzhishu.com/1029/140.htm

中医词典拼音W:第四篇_中医词典t~w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实有功于仲景之学功臣也。王仲勉明代医案。其生平履贯欠详,所著有经验方一书,未见行世,唯本草纲目引用其若干佚文。王钟岳清代医家。江阴龙砂镇(今属江苏)人。以医名,所著有王钟岳先生方案,收入于龙砂八家医案中,与龙砂镇其他名医戚...

http://zhongyibaodian.com/zhongyicidian2057/194-2-4.html

秦汉时期医学_中国医学通史_中医杂集书籍_【岐黄之术】

...华佗创用麻沸散施行外科手术,虽然其方药、操作技术失传,但它却在学术思想上启迪了外科医家。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在外感热病内科杂病等辨证论治方面理论与实践,被历代医家奉为圭臬。初步奠定药物方剂学体系。以神农本草经为代表,集东汉以前药物...

http://qihuangzhishu.com/1029/70.htm

难经脉法对后世影响_中医切诊_【中医宝典】

...后世脉法是原出于脉经。这充分说明难经中有关脉诊部分对后来脉法发展影响是巨大、深远难经是古医籍出现注解最早历代医家作注最多。自三国,吴太医令吕广起,后如唐·杨立操、宋·丁德用、金元时张元素、滑寿等,明清时注家更多...

http://zhongyibaodian.com/qiezhen/a11485.html

历代笔记杂著中的“大黄”_中医文化中医八卦_【中医宝典】

...大黄又名川军、将军、锦纹大黄,收载于神农本草经,是一味泻热毒、荡积滞、行瘀血良药,倍受医家青睐。据统计,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共有36个配伍大黄方剂。金元四大家之一刘完素以治疗热病善用寒凉药而著称,弟子中就有一位叫...

http://zhongyibaodian.com/wenhua/b35107.html

针灸与推拿_中国医学通史_中医杂集书籍_【岐黄之术】

...证治、理论、处方均有总结,而且与前代不同之处是推拿术较多应用到正骨小儿科疾病治疗中。另外,还发展了自我按摩法。明代推拿术在儿科应用较多,清代医家熊应维小儿推拿广意是比较通浴小儿按摩专书,在儿科专书中,也广泛应用推拿术,如陈复正之幼...

http://qihuangzhishu.com/1029/293.htm

共找到1,107,437个结果,正在显示第18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