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模式是一个最方便的求本模式。难怪后世要把六经这个辨证模式称为能“钤百病”的模式。而其他的辨证模式,像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以及脏腑辨证,这些都是横向的辨证,都是注重纬线的辨证。所以,这些辨证在某方面都有局限性,而六经辨证或者说阴阳辨证...
...目录 《辨证录》救心神丹 ▼ 相关方剂 ▲ 返回目录《辨证录》:救心神丹【处方】人参1两,黄连3钱,菖蒲2钱,茯苓5钱,白芍1两,半夏3钱,附子1分。【功能主治】助包络之气,祛邪,返死回生。主冬月伤寒,至12日之后,忽然厥发,发则如死人...
...》中首次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原则,主要表现在六经辨证和脏腑辨证两个方面。 1. 六经辨证 “伤寒”在古代原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包括了一切外感疾病及各种疫病。《内经》将外感发热疾病的原因归之于“伤寒”,并叙述了外感疾病从巨阳、阳明、少阳、太阴、...
...全消,左侧躺卧仍有不适。尚觉神疲,牙疼松动,舌触温水仍有痛感。此为少阴虚火上腾,宜壮阳温肾,引火归原,以四逆汤加味主之。处方制附片120克(久煎) 干姜片60克 炙甘草45克 上肉桂12克 (研末、冲服)辽细辛6克【辨证】此病得于七情,忧思...
...白微腻,脉浮紧数。此为太阳证历节病。法宜驱风解热,化湿散寒,以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主之。处方桂枝12克 赤芍12克 知母12克 麻黄10克 生姜10克 白术15克 甘草6克 防风12克 苡仁20克 三剂【辨证】本例劳动中大汗出,风寒湿邪留注...
...微微蠕动。待等二方煎成,又立即灌服。药后二时许,慢慢苏醒过来,神志逐渐清楚,方知已将自己抬出室外,家人正备后事。【辨证】初诊时,患者已待殓。试鼻息,触胸窝,切其脉,观其色,问其病史,此乃属少阴病阳衰阴盛已极,尚存一丝微阳,有倾刻欲脱之危。应急...
...夫发表之药用温,攻里之药用寒,温里之药用热者,表既有邪,则为阳虚阴盛,温之,乃所以为阳,阳有所助而长,则阴邪所由以消,故用辛甘温之剂。发散为阳,此指发表之药用温者明矣。里既有邪,则为阴虚阳盛,寒之,乃所以助阴而抑阳,阳受其抑则微,而真阴所...
...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的合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六经为川,肠胃为海。”《灵枢·百病始生》:“六经不通,四肢节痛,腰脊乃强。”六经各分手足,分之即为十二经。...
...受戕,寒气陷入太阴。前医曾正确提出:“脾僵则唇翻眼鼓”。这对于明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但关键在于,如何进而掌握其传变规律,辨证施治。以六经传变而论,太阴寒邪是否可循经而传?这一问题,古今注家争论颇多。清·吴谦等认为:“自后汉迄今,千载以来,...
...萎白无华,舌淡润少苔,脉微细。此为肝胃虚寒,浊阴上逆,病属厥阴寒逆头痛眩晕。法宜暖肝温胃,通阳降浊,以吴茱萸汤主之。处方吴茱萸10克 潞党参20克 生姜30克 红枣30克 四剂【辨证】在《伤寒论》中,吴茱萸汤主治病证有三条:一属阳明之胃家...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