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学认知基础差异_【中医宝典】

...病理学等。而中医学观察重点是功能和气运动而不是形态,采用动态功能观察法。所谓“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藏,则知所病矣。”故不必解剖探视,具体方法便是“司外揣内、以表知里”。中医藏象学说、经络学说因此而产生。同时,通过长期观察,发现了“内藏”...

http://zhongyibaodian.com/zs/25594.html

脏象理论中医疾病预测理论基础_《中医疾病预测》_中医诊治书籍_【岐黄之术】

...、腹背呼应整体观点。既然人体是一个统一整体,是互相联系,因此疾病存在就不是孤立,任何一个器官有病,其它器官也就必然受到波及而有所表露,这就是说疾病先兆是有其客观基础。脏象理论代表着中医局部与整体关系,脏象理论中医整体统一观...

http://qihuangzhishu.com/128/9.htm

中医药科学性在哪_【中医宝典】

...,与它同步,就是真正“与时俱进”,这种全新思维、研究方法和手段,有可能让中医从此摆脱被还原理论当作紧箍咒套着悲剧,使中医出现整体、跨越式突破,并由此起步,最终实现中医现代化。 对于那些至今仍然认为当代科学完美无缺人们,我建议...

http://zhongyibaodian.com/zs/25526.html

中医应该在发展中求新_【中医宝典】

...今天,中医依然停留在“阴阳五行”等传统医学理论基础上,显然跟不上时代发展,满足不了人们对中医期望和需求。中医学者应该认识到仅仅依靠舆论力挺,并不能改变传统医学落后现状。要面对现实,客观全面地分析当代医学发展趋势,对待中医既不能...

http://zhongyibaodian.com/zs/33612.html

中医流派、学派和医派辨_【中医宝典】

...理论已融入中医学理论体系之中,长期被以不同形式传承,故在当代名老中医个人学术体系中,一人可能体现多个学派特征。 中医医派 人们较为公认中医医派是指中医学中经过长期传承而形成,以地域环境为基础各类中医派别。我国幅员广阔,地域差异显著。...

http://zhongyibaodian.com/zs/76632.html

中药科研要植根于临床实践_【中医宝典】

...,却对中医帮助不大。原因是什么呢?笔者谨作如下探讨。 一、中药科研错位 何谓中药?笔者认为:简单地说就是中医学使用药物。它是基于传统中药理论(如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散收及其他效用),按照中医理论(如藏象、经络、气血津液、病因病机...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7841.html

王士祯理论观点

...清初诗人王士祯是继司空图、严羽之后倡导神韵理论又一大家 是“神韵说”“集大成”者。他也因标举“神韵”而名声大噪。遗憾是,王渔洋平生只“拈出神韵”二字,并未对此作正面系统阐述。后世注家各执己见,纷纷诠释,出现了一些不同观点: 有认为“...

http://wenxue360.com/author-info/1489.html

形质有限方法无限_【中医宝典】

...中医药在现代科学体系中的通约性和潜在价值,是当代中医人义不容辞历史使命! 科技落后实际上是由于经济落后,经济落后实质上是观念落后,观念落后很多情况下归咎于方法论停滞不前;而且,任何先进东西在一个落后环境中是不可能体现其真正价值...

http://zhongyibaodian.com/zs/50429.html

中医药学来源理论形成及其特色溯源_中医文化中医发展_【中医宝典】

...标志着中医基础理论形成;《伤寒杂病论》问世,则表明了中医辨证论治原则确立。 《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全面总结秦汉以前医学成就,并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基础经典著作。它对阴阳五行、五运六气、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针灸方药、养生...

http://zhongyibaodian.com/wenhua/b35392.html

第六章 壮医药理论和治疗方法概述_民族中医壮医_【中医宝典】

...壮医药经过较长时期知识积累和发展阶段,逐步形成了一整套较为系统、具有民族及区域特色理论体系雏形。在学术上具有与中医及其他民族医药(如藏医、蒙医、维医、傣医等)不同特点,即地方民族特色。它不是某个壮医个人创造,而是无数壮医及人民...

http://zhongyibaodian.com/minzu/b13114.html

共找到1,046,367个结果,正在显示第18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