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肢均硬,皮肤黄染明显。 【查体】 体温36. 2℃,体重1.6kg,心肺腹部查体未见明显异常,下肢硬肿。 【诊断】 新生儿硬肿病(中医:硬肿病)。 【辨证】 阳气不振,湿热内侵,寒热错杂。 【治法】 益气健脾利水,清热退黄。 【方药】 硬...
...四物汤不一,皆随病加减。陈无择评曰∶乍寒乍热,荣卫不和,难以轻议。若其败血不散,岂止入脾肺二脏耶。大抵一阴闭一阳,即作寒热,阴胜故寒,阳胜故热,只可云败血循经流入,闭诸阴则寒,闭诸阳则热,血气与卫气解则休,遇再会而复作,大调经散五积散入醋煎佳。...
...论曰乳石发动寒热者,以石热壅积,将适失度,阴阳之气,不得和平也。盖阳病发热,阴病发寒。一于热则偏于阳,一于寒则偏于阴,时寒时热,则营卫交争,阴阳相胜,若伤寒诸疟之状是也。治诸石发动,口干,时作寒热,似鬼神病,麦门冬丸方麦门冬(去心焙五两)...
...(恶寒发热常相兼,观彼两门自见。此篇乃以寒热往来,及内外上下寒热者言之。)往来寒热,有期者疟也,无期者诸病也。有伤寒邪在少阳,及妇人病伤寒,热入血室,而往来寒热者,(详《伤寒·少阳篇》。)有衰弱人,阴阳之气并虚,相为胜复而往来,(详《伤寒...
...云∶有一师尼,患恶风体倦,乍寒乍热,面赤心烦,或时自汗。是时疫气大行,医见寒热,作伤寒治之,大小柴胡汤杂进,数日病剧。余诊视之曰∶三部无寒邪脉,但厥阴肝脉弦长而上鱼际,宜服抑阴等药。余制此方,治之愈。北柴胡 秦艽 黄芩(各半两) 生地黄(...
...诊断学术语。为问诊内容之一。问寒热情况可以辨别疾病阴阳属性,表里气血虚实。外感发热伴有恶寒,属表证;不恶寒而高热,或日晡潮热,属里证。寒热往来,属半表半里证;定时发作,隔日或三日一发,多为疟疾。内伤发热,早热暮凉或暮稍轻,多属气虚;午后...
...寒热取五处,乃天池、风池、腰俞、长强、大杼、中膂、内俞、上 、龈交、上关元、天牖、天容、合谷、阳溪、关冲,中渚、阳池、消泺、少泽、前谷、腕骨、阳谷、少海、然谷、至阴、昆仑主之。寒热骨痛,玉枕主之。寒热懈烂(一本作懒),淫泺胫酸,四肢重痛,...
...寒热者,阴阳之化也。阴不足则阳乘之,其变为热;阳不足则阴乘之,其变为寒。故阴胜则阳病,阴胜为寒也。阳胜则阴病,阳胜为热也。热极则生寒,因热之甚也;寒极则生热,因寒之甚也。阳虚则外寒,寒必伤阳也;阴虚则内热,热必伤阴也。阳盛则外热,阳归阳分...
...的反映,是疾病性质的主要体现,故应对疾病的全部表现进行综合观察,尤其是恶寒发热及对寒热的喜恶,口渴与否,面色的赤白,四肢的温凉,二便、舌象、脉象等是辨别寒证与热证的重要依据。 《医学心悟·寒热虚实表里阴阳辨》说:"一病之寒热,全在口渴与不渴...
...治热病。先腰胫酸。喜渴。身热。项强。振寒。寒热。颈项肿。实则肘挛头眩痛。虚则生疣痂。穴少海 支正治伤寒温病。身热烦心。口干心澹善惊。手清。逆气呕唾。肘 善摇。头颜清。汗不过肩。穴曲泽治气热身热。寒热。口干。喘息口急痛。善惊。穴三间治寒热...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