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则当倍姜、半,虚则当倍人参,又在临证之变通也。大便坚,七、八日更发热,用大承气汤,亦必其人形气俱实,胃强能食者始可也。若气弱液干,因虚致燥,难堪攻下者,则又当内用元明粉以软坚燥,外用诸导法以润广肠,缓缓图之也。【集注】尤怡曰:郁冒虽有客邪,...
...或为仲景论太阳之大要也。 仲圣论伤寒以太阳为首,亦以太阳最繁。有关太阳及其证治,曾缠绕脑际多年,百思而不得其解,近日偶从运气七篇之寒水入手,似有豁然贯通之感,兹将个中旨趣略述于下,聊备同道采择焉。 1 太阳与寒水 太阳者,或经或腑,或为诸阳...
...【脉】脉疾身多动,音声响亮,暴注下迫,此阳也、热也。脉沉细疾,目睛不了了,饮食不下,鼻准气息,此阴也、寒也。【因】湿多成五泄者,胃泄、脾泄、大肠泄、小肠泄、大瘕泄。【证治】胃泄,饮食不化、色黄,宜承气汤。脾泄,腹胀满,泄注食呕吐逆,宜...
...宣白承气汤系清·吴瑭《温病条辨》方,由石膏、杏仁、瓜蒌皮、大黄四药组成,用治阳明温病“喘促不宁,痰涎壅滞,右实大,肺气不降者”。其立意在于宣肃肺气,通降腑气,导痰热并走肠间,以恢复肺气的功能。 例1:宣降失常,肃肺通腑。 王某,男,5岁。...
...大法,秋宜下。 凡服下药,用汤胜丸,中病即止,不必尽剂也。 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硬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下利,脉迟而滑者,内实也。利未欲止,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问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
...大法,秋宜下。 凡服下药,用汤胜丸,中病即止,不必尽剂也。 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硬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下利,脉迟而滑者,内实也。利未欲止,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问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
...中国上海的研究人员以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对确立脾胃湿热证有意义的症状排序为:舌红苔黄、苔腻、口黏腻、小便黄、大便秘或干结、面色红、肢体困重;对确立脾虚湿组证有意义的症状排序为:苔腻、口黏腻、小便黄、胖大舌、口淡、纳少。研究人员认为,...
...。今食入而出,是胃中之火逆行于上,其食故不得下降也。但寒与火虽辩明,方可用此。一治头晕,人昏乱无主,三五日一发,夫头晕之症,原非应下之候。其所以应下者,盖以阴血虚极,不能制其亢龙,龙奔于上,则浊火乱其神明,故昏昏无主。大承气汤力能制其亢龙,...
...自利,腿之肿者不治自愈矣。就此案观之,则知大柴胡汤中用大黄,诚不如用石膏也(重用白虎汤即可代承气,曾于前节论承气汤时详言之)。盖愚当成童时,医者多笃信吴又可,用大剂承气汤以治阳明府实之证,莫不随手奏效。及愚业医时,从前之笃信吴又可者,竟恒多偾...
...脏腑燥热,治以大承气汤:大黄10g(后下)、厚朴10g、枳实10g、芒硝10g(冲服),3剂后大便急下水样,一周后月经来潮,后来改为“逍遥散”调服15天,随后每月经期按时而至,大便每日可解,食欲正常,形体健实,胡须慢慢消失。 脾失健运,痰湿...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