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象学说形成_中医理论_【中医宝典】

...,促进生长发育、生殖主骨功能。又如外感入里化热,常会出现腹胀、发热、气急、鼻煽、大便不通等症,运用导滞泻下之药治疗,往往便通、热退、喘平,从而推导出肺与大肠相表里,脏实可用泻腑治疗结论。当然,被临床实践证伪假说或理论,则被淘汰或修正...

http://zhongyibaodian.com/zhongyililun/a10856.html

方剂学成就_《中国医学通史》_中医杂集书籍_【岐黄之术】

...努力探索中医学发展同时,吸收了一些近代西医药学知识,编写出一些汇集中西医验方著作,从方剂学方面为中西医汇通做了初步尝试。这一时期方剂学研究特点是由博返约,向理论研究深化。较有代表性著作如下:费伯雄《医方论》费伯雄著于1865年,...

http://qihuangzhishu.com/1029/355.htm

战国至东汉时期(3)医学理论形成_【中医宝典】

...医学理论形成 战国至秦汉时期,由于医学实践经验不断积累和日益丰富,一些重要医学典籍相继问世。其中《黄帝内经》出现,标志着伤寒杂病论》。由于当时战乱频繁,《素问》流传到唐代时已残缺不全。唐朝太仆王冰对其进行收集整理,增补了第七卷中的...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3170.html

金匮要略》络病理论探讨_【中医宝典】

...金匮》有关论述,试从病因病机、临床症状、治则和治法等三个方面对张仲景络病理论初步探讨。1 对络病病因病机认识 由于络脉不仅分布于人体体表,还分布于人体之里,构成多层次广泛网络系统,所以无论是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肌表,还是情志或...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0609.html

骨折后局部血肿对骨痂形成意义_【中医宝典】

...血肿机化理论和临床观察人手,论述血肿对骨痂形成意义,从而加深对血肿认识,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一、骨折后局部病理生理变化 骨折后骨本身和其周围软组织均遭受到不同程度破坏,骨骨髓腔和周围软组织因遭受到破坏而发生不同程度出血,骨断端...

http://zhongyibaodian.com/zs/34063.html

壮医点穴疗法_【中医宝典】

...是医者用手指在患者体表穴位和刺激线上施行点、压、掐、拍和扣等手法以治疗疾病一种方法。施法时可配合药酒,边擦边点穴或与木针、竹针点压相结合。点压穴位依病情而定,点压强度以穴位出现酸、麻、胀、重感为宜。该法具有调整阴阳、疏通道路经络、...

http://zhongyibaodian.com/zs/36905.html

藏医基本理论_【中医宝典】

...完全消失。病入膏肓无可奈何。龙病过期,治疗已晚,热症内灼,引起高热,寒症冷侵,导致沉疴,体力不支,诸虚百损,结果形成致命九种绝症。医生们在对有的疾病治疗期间,病人不注意饮食起居时,容易引起十二变法,例如:龙治龙消,同时出现赤巴病和培根病...

http://zhongyibaodian.com/zs/37129.html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_中医理论_【中医宝典】

...专业分化,医疗经验迅速增多,又为理论总结准备了充分素材和资料。一些理论雏型,如病因学“六气说 ”等已相继出现。因此,先秦时期可以看作是中医理论体系孕育期。 秦、汉大一统社会文化格局形成,为中医理论体系建构提供了思想文化基础。创作于...

http://zhongyibaodian.com/zhongyililun/a10987.html

丰富多彩民间本草著作_《中国医学通史》_中医杂集书籍_【岐黄之术】

...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阐明新义综合性本草著作1、《日华子诸家本草》:简称《日华子本草》。为五代十国末时吴越国佚名医人所作。该书原已散佚,幸赖《嘉祐本草》中引证大量资料,尚可知其梗概。该书对药性理论颇为重视,将各种药物按临床实际疗效分为凉...

http://qihuangzhishu.com/1029/183.htm

第五章第五节医疗制度和医疗机构建立_【中医宝典】

...医长",成为医药世家。说明在起义部队中,有不少壮、汉医生,并已设立了医疗制度。这方面有关文献缺乏记载,尚待进一步考证。据有关史料记载,起义首领侬智高母亲阿侬是一位医术颇精壮医,擅长骨伤科,阿侬随起义军把壮医医术传播到云南。 明清时代,...

http://zhongyibaodian.com/zs/37313.html

共找到991,521个结果,正在显示第18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