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补泻_古今医统大全_中医杂集书籍_【岐黄之术】

...矣。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大要曰∶持针之道,坚者为宝,正指直刺,无针左右,神在秋亳。属意病者,审视血脉,刺之无殆。方刺之时,必在悬阳,及与两卫。神属勿去,知病存亡。血脉者,在 横居,视之独澄,切之独坚。刺...

http://qihuangzhishu.com/336/275.htm

未来医学的发展要靠中医学_【中医宝典】

...。 中西医的理论冲突源于东西方哲学对人体认识的差别 “中医理论主要是以东方的哲学思想与丰富的临床实践为其理论源泉”。我国的一些哲学家或文化的角度,或中医的哲学方法学角度探讨着中医的成功及其原因。不约而同地认为易经是中医理论的哲学基础...

http://zhongyibaodian.com/zs/80963.html

五行配五脏 平衡关乎健康 一到十谈养生⑤_【中医宝典】

...就是火的母亲,火则是木的孩子,依次类推。这就是用五行相生的理论来阐释五脏相互滋生的关系。在临床治疗中医生就应用五行相生的原理治疗相关疾病。 由于木、火、土、金、水对应肝、心、脾、肺、肾五脏,中医讲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在...

http://zhongyibaodian.com/zs/74565.html

关于针法补泻作用的论述_中医刺灸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杨氏对针法补泻的原理也作了阐述,针灸大成·经络迎随设为问答中说:“……欲治经脉,须调荣卫,须假(借助)呼吸。经曰:卫者阳也,荣者阴也;呼者阳也,吸者阴也。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者,即是取气于卫。吸则内针,以得气为故者,即是置气...

http://zhongyibaodian.com/cijiu/113-17-3.html

四塔五蕴—傣医的理论基础_民族中医傣医_【中医宝典】

...傣族医药学自成理论体系,“四塔”和“五蕴”是始终贯穿整个傣医学术的重要理论体系,也是研究傣医学术思想必须深入探讨学习的课题。 “四塔”(土、水、火、风)和“五蕴”理论派自南传佛教。在公元9世纪觉音所著的清净道论中,详细记述了“四塔”、...

http://zhongyibaodian.com/minzu/b12844.html

中医养生防病中的理论观点_中医养生偏方_【中医宝典】民间中药偏方

...黄帝内经荟萃先秦诸子百家养生之道,医学角度探讨养生与长寿,创造了不少养生理论和方法。 自然观 “天人合一”。人体要顺应自然规律,才能维持正常生命活动。“逆之则灾害生,之则苟疾不起,是谓得道。”根据四时不同,采用春养生,夏养长,...

http://zhongyaofangji.com/pianfang/5049.html

中医脾解剖实体的古代文献研究_【中医宝典】

...乎太仓,裨助胃气也,居心肺之下,故卑。”裨即帮助,且古代有以右为尊,以左为卑的习惯,故古人造“脾”字,取其在胃之下(左),帮助胃消化食物之意。由此,文字学角度判断,脾必是人体的肉质脏器。 脾的形态 1.文字记载: 黄帝内经中未见脾...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1648.html

黄帝内经书名的文化内涵_【中医宝典】

...宝藏。至于黄帝内经的真正作者们,为了祖国医学的发展和流传,他们毅然隐去自己的名姓,而托圣人之名以传播医药理论与文化,使之流传万世,造福华夏。他们的胸襟何其宽广,品格何其伟大! 内经是怎么回事?内经,绝不是治疗内科疾病的经典。在...

http://zhongyibaodian.com/zs/39728.html

五脏六腑用药气味补泻_痰火点雪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肝胆(温补凉泻,辛补酸泻。) 心小肠(热补寒泻,酸补甘泻。) 肺大肠(凉补温泻,辛泻。) 肾膀胱(寒补热泻,苦补咸泻。) 脾胃(温热补寒凉,泻各其宜,甘补苦泻。)三焦命门同心。元素曰∶五脏更相平也,一脏不平,所胜平之,故云安谷则昌,绝...

http://zhongyibaodian.com/tanhuodianxue/752-7-6.html

针刺补泻法_中医刺灸_中医诊治书籍_【岐黄之术】

...“补虚泻实”是针灸治疗的总则。灵枢·九针十二原说:“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如何区分补泻法?补法在于顺其气,或将气向内推送,使正气有所补益;泻法则是逆其气,折其病势,将气向外引伸,使邪气有所散逸。补泻手法贯串于进针到...

http://qihuangzhishu.com/113/114.htm

共找到893,887个结果,正在显示第18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