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石_中医理论_【中医宝典】

...结石,是指因体内湿热浊邪蕴结不散,久经煎熬形成的砂石样病理产物,为继发性病因之一。 (一)结石的概念 结石,是指因体内湿热浊邪蕴结不散,久经煎熬形成的砂石样病理产物,为继发性病因之一。古代医家所论结石主要是导致石淋病的肾与膀胱结石,如《诸...

http://zhongyibaodian.com/zhongyililun/a10866.html

经别_中医理论_【中医宝典】

...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分出,深入躯体深部,循行于胸、腹及头部的重要支脉。 十二经别的循行,都是从十二经脉中的同名经在四肢肘膝以上部位分出(称为“离”);向心性循行进入体腔内部,与各经所络属的脏腑相联系(称为“入”);然后浅出体表(称为“出”)...

http://zhongyibaodian.com/zhongyililun/a10870.html

经筋_中医理论_【中医宝典】

...经筋,是十二经脉连属于肢体外周的筋膜(肌腱、韧带)、肌肉体系。依据十二经脉的分布,全身筋肉体系分为十二个部分,称为“十二经筋”。 十二经筋作为经络的连属部分,其功能活动的正常维持,依赖经脉和络脉等渗灌气血以濡养,并受十二经脉的调节。 (一...

http://zhongyibaodian.com/zhongyililun/a10871.html

经络_中医理论_【中医宝典】

...经络是人体组织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体气血的运行,脏腑器官功能活动之间的联系和协调,均须通过经络系统的运输传导、联络调节等功能方可实现,并使其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组成、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

http://zhongyibaodian.com/zhongyililun/a10873.html

六腑_中医理论_【中医宝典】

...六腑,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总称。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受盛和传化水谷。 饮食物入口,通过食道入胃,经胃的腐熟下传于小肠,经小肠的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其清者(水谷精微)由脾吸收,转输于四脏,布散于全身;其浊者(食物糟粕)下传于...

http://zhongyibaodian.com/zhongyililun/a10891.html

命门_中医理论_【中医宝典】

...命门一词,最早见于《内经》。如《灵枢·根结》说:“命门者,目也。”将命门作为内脏提出,则始于《难经》。 晋唐乃至宋代,很少提及命门。从明代起,随着人们对肾脏功能的日趋重视,命门亦为医家重新重视。历代医家对命门的部位、功能及其与肾的关系作了...

http://zhongyibaodian.com/zhongyililun/a10897.html

皮部_中医理论_【中医宝典】

...皮部,是指体表的皮肤按经络的分布部位分区。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络脉,在体表有一定的分布范围,与之相应,全身的皮肤也就划分为十二个部分,称十二皮部。 正如《素问·皮部论》所说:“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因此,皮部就是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络脉在体表的...

http://zhongyibaodian.com/zhongyililun/a10900.html

气_中医理论_【中医宝典】

...气的含义有哲学和医学之分。中医学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哲学中气学说的思想,并结合古人对人体生命现象的观察,形成了中医学的气理论。 因此,中医学与古代哲学有关气的概念和理论既有联系,又不尽相同。古代哲学的气学说作为古代的一种宇宙观和方法论,...

http://zhongyibaodian.com/zhongyililun/a10914.html

人格_中医理论_【中医宝典】

...人与人很少相同,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在世界上是找不到的。每一个人不仅有其体质上的特征,而且也具有心理活动的特征。 中医学在注意到个体有生理方面差异的同时,也认识到心理方面亦存在着个体差异。早在《内经》时代已对人的个性心理特征有所认识,并有以...

http://zhongyibaodian.com/zhongyililun/a10918.html

体质_中医理论_【中医宝典】

...体质医学是研究人类体质特征、体质类型、差异规律及其与健康、疾病关系的一门应用性学科。 它既是研究人类生命、健康和疾病问题的医学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属于临床医学中一门研究人类体质与疾病、健康关系的新的分支学科。 中医体质理论渊源于《...

http://zhongyibaodian.com/zhongyililun/a10924.html

共找到2,473个结果,正在显示第18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