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经》曰∶寸口脉微而涩,微则卫气不足,涩则荣气无余。卫不足,其息短,其形躁。血不足,其形逆。荣卫俱虚,言语乏力。趺阳脉微而涩,微则胃气虚,虚则短气,咽燥而口苦。涩则失液,少阴脉微而迟,微则无精,迟则阴中寒。涩则血不流而经闭,此为居经,或...
...际及指端掌面充血,常为肝硬化、肝癌的前征。手又为阳气之源,有许多经络如手三阳经皆起于手部,故《内经》有“四肢者,诸阳之本也”(《素问·阳明脉解篇》)及“四肢者阳也”(《素问·逆调论》)之言。故从手部的温度变化可预报内脏阳气的盛衰状况及寒热...
...脉诊学中的脉象的图解,根据脉学发展应该在较早的时期就出现了,不过据目前的史料和资料,只能上溯到晋代,亦就是《脉经》。 我国文字出于图画,到文字正式独立以后(最晚是殷商时代)图域仍在学术文化上起着实际的作用,所以自古就有“左图右史”之说,...
...所致。右手关后尺中阴绝者,无肾脉也,苦足逆冷,上抢胸痛,梦入水见鬼,善厌寐,黑色物来掩人上。(《脉经》)左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阴虚者,足少阴经也,病苦心中闷,下重足肿,不可以按地。右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阴虚者,足少阴经也,病苦足胫小弱,恶风寒,脉代...
...后世脉法自《脉经》起已实行将近两千年,其间虽有补苴但发展变化不大,学术性的较大工作不过是对伪《脉诀》的考辨批判问题而已。 正如日本人丹波元简氏在《脉学辑要》中说的:“盖尝究之,从前脉书,叔和而降,支离散漫,殆天统纪,如元明数家,乃不过因循...
...滑氏曰∶继《脉经》作系,督之为言都也,为阳脉之海。所以都纲乎阳脉也,其脉起下极之俞,由会阴历长强,循脊中行至大推穴,与手足三阳之脉交会,上至暗门,与阳维会,至百会,与太阳交会,下至鼻柱人中,与阳明交会,任脉起于中极之下曲骨穴,任者妊也,为人...
...上三寸动脉中,足三阳之大络,按之阳明脉绝乃取之。治心腹胀满,胃中热不嗜食,膝 痛,筋挛,足不收履,坐不能起。可灸五壮,针入六分,留七呼。7.阳辅∶二穴火也,在足外踝上四寸,辅骨前绝骨端。如前三分,去丘墟七寸。足少阳脉之所行也,为经。治腰溶溶...
...主里病,有力尚可用攻,微小与病不应,涩主血少,蓄血之证,反现涩脉,必有精伤之故,败血在内作害也。《脉经》曰∶从高颠仆,打仆损伤,内有瘀血,腹胀满,其脉坚强者生,小弱者死。耀山云∶伤虽重,命脉和缓,可保无虞∶伤虽轻,命脉虚促,是可虑也。如内伤...
...病位由二变为三,才形成了六经辨证理论体系。 ●从字面而言,“六经”给人一个只是经脉致病的印象,加之后世用脏腑经络解释《伤寒论》,并不能全面反映仲景《伤寒论》的学术思想。究其实质,还是“三阴三阳”辨证较能贴近仲景本意。 ●《内经》的三阴三阳位...
...脱下证第七 平妇人病生死证第八 平小儿杂病证第九 卷十 上足三阳脉 上足三阴脉 上阳跷阴跷带脉 ...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