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中俞,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手太阳小肠经。在背部,在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2寸。另说“大杼旁二寸”(《医学入门》)或“肩外俞上五分”(《针灸集成》)。布有第一、二胸神经后支内侧皮支及副神经,深层为肩胛背神经及颈横动、静脉。主治咳嗽,...
...天泉,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天温。属手厥阴心包经。在臂内侧,当腋前纹头下2寸,肱二头肌的长、短头之间;或于曲泽穴上7寸取穴。一说在“腋下3寸”(《针灸大全》)。布有臂内侧皮神经,肌皮神经和肱动、静脉肌支。主治咳嗽,心痛,胸满,胁胀...
...《灵枢·经脉》篇言穴名甚详,徐氏、滑氏皆有歌诀。滑氏《十四经发挥》图与注益明编间取新奇,出《灵》、《素》之外未知何本。濒湖李氏《本草纲目》一千六百余种,备矣,异名同物,一一注明,其有未收者,散见编内,仍根据原本加载俟考。以下方药计分七门。...
...横骨穴,出《针灸甲乙经》。别名下极。必足少阴肾经。冲脉、足少阴之会。在下腹部,当脐中下5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另说在脐下4.5寸,旁开0.5寸(《针灸甲乙经》);脐下5寸,旁开1寸(《针灸大成》);脐下5寸,旁开1.5寸(《针灸资生经...
...椎上矣.此大椎第一以异也.但铜人云、大椎在第一椎上陷中.诸经皆同.惟明堂下经云在第一椎下.陶道穴既在第一椎下.不应大椎亦在第一椎下.必是下经误写上字作下字也.考之下经.亦言陶道穴在大椎节下.与铜人合.足见其误写上字作下无疑矣.陶道在大椎节下...
...上廉穴,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圣脐总录》称手上廉。属手阳明大肠经。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3寸。布有前臂背侧神经,桡神经深支,桡动脉肌支与头静脉。主治头痛,目眩,肠鸣腹痛,肩膊酸痛,手臂麻木,上肢不遂等。直刺...
...经.)通里(少阴经.别走太阳.)少阴 神门(所注)少府(所溜)少冲(所出)按古书无青灵穴.左右一十六穴也.本输篇曰.心出于中冲.手少阴也.是手厥阴而言少阴.说见于第四卷中.图(图)图(图)...
...太早,约在初唐时期。 敦煌卷子《佚名灸方》是现存最早的灸方专书实物,特别是该抄本每一灸方皆附有灸穴图,采用这种形式在当时主要是为了便于临床取穴,另一方面对于我们今天辨识“经脉穴”及某些“同名异穴”及“异名同穴”等疑难问题也提供了形象、可靠的...
...649个,穴名349个,并对各穴位明确定位,对各穴的主治证、针灸操作方法和禁忌等都做了详细描述,并一一纠正了以前的谬误。 可以说,《针灸甲乙经》是针灸学发展中的一部重要著作,唐朝太医署在学习针灸学时就是以该书为教材的。后来,此书流传到了日本、...
...手厥阴心包络经穴图(图)(九穴)心包络经诸穴歌手厥阴心包之脉,计有九穴而终。自天池天泉为始,逐曲泽 门而通,间使行于内关,大陵近乎劳宫,既由掌握,抵于中冲。心包络经穴分寸歌心包起自天池间,乳后一寸腋下三,(腋下三寸,乳后一寸。)天泉曲腋下...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