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诊主要诊察舌质和舌苔的形态、色泽、润燥等,以此判断疾病的性质、病势的浅深、气血的盛衰、津液的盈亏及脏腑的虚实等。曹炳章《辨舌指南》:“辨舌质可辨脏腑的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进行舌诊时应将舌质和舌苔辨证结合,一般情况下二者反映病变是...
...之象也.诀云.寸芤积血在胸中.关内逢芤肠胃痈.是以芤为蓄血积聚之实脉.非失血虚家之空脉矣.且云两头有.以头字换脉经之边字.便相去千里矣.(芤脉浮大而弦.按之中空.故两头有.指下无.非如阴绝阳绝之不因.按而自不至也.诀语未误.寸芤积血.关芤肠...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灵枢》卷十一第七十四《论疾诊尺篇》,又见《甲乙经》卷四第二上篇,惟编次小异。黄帝问于岐伯曰:余欲无视色持脉,独调其尺,以言其病,从外知内,为之奈何?无视面之五色,无持寸口之脉,唯诊尺脉及尺皮肤,帝欲从外知内病生所...
...《史记》版本众多,目前现存最早的版本为南北朝时期的抄本残卷。最早的刻本为北宋时期的《史记集解》单刻本。南宋的黄善夫刊本为最早的三家注合刻本。 中华书局发行的《史记》,分简体和繁体版本,也有带“三家注”的版本,其再版的版本是当今最好的版本。...
...,究研方脉,静意诊切,调识修养之道。宋·张杲亦称其:博好经方,尤精诊处,……深晓疗病之源。他一生最突出的贡献是编著了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脉经》中就引用了大量古文献,他在引用文献时,或以标题形式列出,或以文后加注的形式注明文献出处,...
...、《千金方》、《翼方》所述扁鹊、华佗诸法,亦皆明切适用。自是以后,立说者不过约撮大概,诠释古义,且不能全。是编也,《内经》三诊之文全在,《难经》以下,择其切要,能补《内经》未备者收之。至于伤寒、温病之舌法,陶节庵、叶天士两家为最着,以其所言...
...病理变化。晋·王叔和《脉经》将脉象总结为二十四种;元·滑寿《诊家枢要》发展为三十种脉象;明·李时珍《濒湖脉学》定为二十七脉;明·李士材《诊家正眼》再增入疾脉,合二十八种脉象。后世多沿用二十八脉。...
...模糊而难见,细脉则显明而易见,故细比于微稍稍较大也。伪诀乃云“极细”,则是微脉而非细脉矣。王启玄曰∶“状如莠蓬”,善摩其柔细之态也。王叔和《脉经》云∶“细为血少气衰,有此症则顺,无此症则逆。”故吐利失血,得沉细者生。忧劳过度之人,脉亦多细,为...
...诊法术语。①指脉象言。《素问·三部九候论》:“察九候,独陷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七诊虽见,九候皆从者不死”。一候之中见七脉之一者,均为病脉。②切脉七法。见《脉经》。即静心以存神;忘外以涤...
...中医看病,以辨证论治为核心,在辨证论治中又以四诊八纲为要目,四诊八纲中又以四诊为前提,由四诊才能识八纲。在望闻问切四诊中,虽然脉诊排在最后,但它是诸病源候论》“三尸虫”理论的临床应用。主要著作有《明清临证医话精选》,论文“贵在传承,重在...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