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二条引俱作「漏水转浑天仪注」。) 盖上又铸金铜仙人,居左壶;为胥徒,居右壶,皆以左手抱箭,右手指刻,以别天时早晚。(《初学记》二十五,《文选·陆佐公新刻漏铭》注) ◇ 玄图 玄者,无形之类,自然之根,作于太始,莫之与先。包含道德,构掩...
...一周年即与正授。其从谏议大夫知者,亦宜准此。即迟速有殊,比类可遵,并请依长庆二年七月二十七日敕处分。(《唐会要》五十五) ◇ 剌史缺人分析闻奏奏(大和四年八月,御史台) 谨按大历十二年五月一日敕,剌史有故及缺,使司不得差摄,但令上佐依次知州...
...《思治论(嘉祐八年作)》苏轼 方今天下何病哉!其始不立,其卒不成,惟其不成,是以厌之而愈不立也。 凡人之情,一举而无功则疑,再则倦,三则去之矣。 今世之士,所以相顾而莫肯为者,非其无有忠义慷慨之志也,又非其才术谋虑不若人也,患在苦其难成而...
...记录第三(一百八部五百四十一卷) 有译有本录中菩萨三藏录第一之一。 菩萨藏者。大乘所诠之教也。能说教主则法身常在无灭无生。所诠之理则方广真如忘名离相。总乃三藏差异。别则一十二科。始乎发心终于十地。三明八解之说。六度四摄之文。若是科条名为此藏...
...雄杰,合处不减靖节、东坡之妙”(《题石林词》)集中所存,大抵属此,如毛晋所说“不作柔语□人”(《石林词跋》)。可见他随着社会的巨变而学习苏轼词风,用词抒发家国之恨和抗敌之志。如〔念奴娇〕“云峰横起”就完全模仿苏轼“大江东去”,并用原韵。〔...
...“我读外书未满万卷,以内书兼之,乃当小出耳。”齐高祖问之曰:“山中何所有?”弘景赋诗以答之,词曰:“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高祖赏之。(出《谈薮》) 丹阳陶弘景幼年聪慧,博览群书。自从他阅读了葛洪的《神仙传》后,便...
...○子(类书) 《唐志》十七家,二十四部,七千二百八十八卷(失姓名三家。王义方以下不著录三十二家,一千三百三十八卷)。 《宋三朝志》:一百一十五部,五千一百一十九卷。 《宋四朝志》:一十六部,五百一十四卷。 《宋中兴志》:一百七十一家,...
...◎四库全书提要《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宋苏轼撰。 轼有《易传》,已著录。 苏辙作轼《墓志》,称轼所著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奏议》十五卷、《内制》十卷、《外制》三卷、《和陶诗》四卷。 晁公武《读书志》、陈振孙《书录解题》所载...
...《宋史·梁克家传》 (卷三百八十四 列传第一百四十三) 梁克家,字叔子,泉州晋江人。幼聪敏绝人,书过目成诵。绍兴三十年,廷试第一,授平江签判。时金主亮死,众皆言可乘机进取。克家移书陈俊卿,谓:“敌虽退,吾兵力未振,不量力而动,将有后悔。”...
...会同本。前后六译。三存三阙。 妙慧童女所问经一卷。大唐天后代天竺三藏菩提流志译(新编入录第三译) 右一经与第三十妙慧童女会同本。前后四译。三存一阙。 阿阇世王女阿术达菩萨经一卷吴月支优婆塞支谦译(第一译) 阿术达经一卷东晋西域三藏只多蜜译(第...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